驚險出關
據統計,曆代西去求法的高僧有兩百人左右。自魏晉到隋唐時期,高僧西行求法越來越盛行,梁任公、梁啟超稱之為“一千五百年前之留學生”,而玄奘無疑是其中聲譽最佳、成就最為突出的。
西行求法的人大多都選擇陸路,據梁任公的統計,循陸路者約一百一十人,循海路者約三十四人。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陸路在當時較為安全。玉門關以西有很多佛教國家,沿途寺院極多,食宿都比較方便,各國君臣也很尊敬僧侶,不會有政治阻力。
第二,西域處在中國與印度兩大文明之間,是參學的好場所,有很多僧侶沒有走到印度,最終就在西域就地學習,我國第一個出家的和尚朱士行就是一個先例。
第三,有人覺得沙漠危險,但其實沙漠隻是很小的一段路程,自漢朝以來通西域,中原和西域的往來已經長達幾百年了,這是很大的鼓勵。
第四,當時的海上交通還不發達,唐朝中期以前,海路甚為危險。
第五,僧侶們可以在西域練習梵文,西域相當於是留學生的語言訓練班。
古時的西域,大致範圍從今日的新疆起,西至中亞細亞,南至印度等地。所謂的西域各國,在玄奘所處的時代有不少是屬城邦形態的,而且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隸屬於大國的小國也被稱為“國”。
漢朝以來,大體有南、北兩條通道通往印度,南道是由敦煌越沙漠至古鄯善國故地,然後沿阿爾金山到於闐,再轉道西北至莎車。從巴達克山(阿富汗西北境,與新疆接壤)南下翻越大雪山(興都庫什山),就可以進入克什米爾地區了。
北道也是從敦煌出發,向西北至伊吾(今哈密),一路經過吐魯番、焉耆、龜茲(今庫車)和疏勒,再繞過蔥嶺向西南行,最終進入克什米爾。大體言之,兩條路都是沿著天山山脈之南的大戈壁沙漠的邊緣,隻不過南道是沿南緣;北道是其北緣。兩道最終都從帕米爾高原向南進入克什米爾。其中北道的庫車、南道的於闐,以及克什米爾,自漢以來就是中國通印度的三大交通重鎮。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八月,長安一帶關東、河南及隴右(隴山以西)地區都發生了嚴重的霜害,莊稼顆粒無收,各地百姓都遭遇了饑荒,甚至有賣兒賣女的情況發生,朝廷最後無計可施,隻得下詔“準許饑民隨豐四出”,就是準許饑民到各處自由覓食。
這對於玄奘來說是個好機會,當時有一位來自秦州(今甘肅天水)的僧人孝達,到長安研究《涅槃經》,正好準備返回秦州,玄奘就和他一起上路,共同走了一程。到了秦州後,玄奘在那裏住了一個晚上,又遇到了要去蘭州的客商,就和他們結伴同行了。在蘭州,玄奘又恰巧認識了一個涼州(今甘肅武威)人,他要送官馬去蘭州,於是同意和玄奘同行。
涼州是河西走廊的第一個重鎮,是絲綢之路上的商業集散地,各族商人往來穿梭,很是熱鬧繁華。與此同時,涼州也是防備吐蕃、回紇的軍事要地,朝廷在此設有都督府。
玄奘應僧俗兩界的要求,在那裏住了一個多月,為他們講經解惑。這些講座無形中為玄奘的壯舉作了有力的宣傳,來聽他講座的都是來來往往流動性很大的人,他們把玄奘西去取經的計劃帶回故鄉或其他地方。於是,西域諸國的國王都已經準備好了迎接玄奘,等待著他的到來。
玄奘也會接受信者們施舍的財物,但隻留下自己需要的一部分,其餘則轉施給當地的寺廟。
然而玄奘想要偷渡出境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涼州都督李大亮的耳朵裏。他傳訊玄奘,問他為何想偷渡出關,玄奘如實回答,是為了到西方求法取經,但李大亮並不打算通融。玄奘曾經兩度申請出關,都被駁回,但他仍然堅持出關,李大亮則勒令他立刻回京。
幸好,在涼州有一位很有名望的高僧慧威法師,他對玄奘的求法心誌極為欽佩,想幫他出關。當時李大亮沒有下令逮捕玄奘,慧威就暗中指派了兩位弟子慧琳和道整,偷偷地護送玄奘,夾在饑民隊伍中,逃出了涼州城。
在離開涼州的途中,三人盡量夜間趕路。經過張掖,在這年的冬天來到瓜州,這裏是古月氏族的領地,漢朝時為敦煌郡,在今甘肅敦煌縣東,安西縣西南,是河西走廊最靠近西域的城鎮。
瓜州之北有瓠蘆河,河水很深,水流湍急,又無船可渡,唯一的渡頭在上遊,附近建有一個鼎鼎有名的關卡,即與陽關同為通西域要道的玉門關。
關外西北設有五座烽火台,上麵築有高土台,一旦發現敵人或緊急狀況時,為了示警,士兵白天燃燒狼(糞)煙,晚上則舉烽火為號。每“烽”之間相距一百裏,過了烽火台就是大沙漠,隻要大風一起,沙漠裏就沙塵滿天,人若從中穿過,有被埋沒的危險。白天,沙漠熱風如火,晚上,又寒風如刀,可以把人活活凍死。
瓜州剌史名叫獨孤達,這是胡人的姓氏,他們接受佛教思想較早,因此獨孤達也是個篤信佛教的人。玄奘受到了獨孤達的熱情款待。
玄奘在此打聽了出玉門關的種種情況,了解了自己即將麵臨的一些危險,不由得心頭蒙上一層愁雲慘霧。更糟糕的是,從長安一路與他同受苦難的馬也在此地死去。玄奘心中為旅途的不順利深感憂心。
緝拿玄奘的通報已經送達瓜州,不過因為承辦的州吏李昌也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通報中說要捉拿僧侶已引起了他的特別注意,他很快就聯想到一個多月前來到這裏的僧人可能就是玄奘。
李昌思慮再三,決定暫不上報,把通報公文藏在了自己的懷裏,親自到玄奘寄宿的寺廟中去拜訪他。李昌拿出了通緝玄奘的公文,說:“請恕我冒昧,請問您是不是通報中所說的僧人?”
玄奘心中一驚,答不出話來。李昌看了感到於心不忍,說:“您盡管說實話,沒關係,如果您真是玄奘法師,我不會逮捕您,我想要幫助您!”
玄奘聞言便把如何誓願西去求法、如何混入饑民潮中來到瓜州,原原本本地告訴了李昌。出乎玄奘的意料,李昌對他去印度取經的計劃非常讚賞,為了表示他支持玄奘的決心和誠意,李昌當場就撕毀了通緝令,這對一個官員來說是違法的。李昌說:“大師您應該趕快上路,免得又有什麽狀況發生,那就非常危險了,快走吧!”
當時涼州慧威法師派來護送玄奘的兩位僧侶中,道整已在幾天前離開他去了敦煌,慧琳還陪著他。玄奘覺得自己偷渡出關實屬犯禁,行動有諸多不便,又怕慧琳無法走過萬裏沙漠,所以索性讓他回去,為了方便趕路玄奘趕緊買了一匹馬。
一切準備停當,隻缺一個引路人,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中,沒有引路人是一件很危險的事。但是玄奘又不知道怎樣去找適當的人選,無計可施之下,他隻好跑到所投宿寺中的佛像前禱告,請求庇佑。
在禱告的時候,玄奘發現身旁有位胡人也在那兒參拜,但卻頻頻往自己這裏看。沒過多久兩人就攀談起來,胡人高興地說:“我姓石,名叫盤陀,想請大師為我受戒。”
玄奘立即為他受了五戒,五戒是在家修行的佛弟子應遵守的戒條。胡人很興奮地回家,不久又帶了餅和水回來獻給玄奘。玄奘看這個胡人長得相當強壯,為人謙恭有禮,給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心想,會不會這就是菩薩的安排?一想到此,玄奘就把自己的計劃和誌願告訴石槃陀,請他當引路人。石槃陀很爽快地答應下來,不過隻答應護送玄奘通過沙漠,剩下的路他自己也不熟悉。於是玄奘為石槃陀買了一匹馬及一些衣物,兩人約好次日黃昏在城外草原會合。
第二天,玄奘充滿期待地出了城,在約定的地點等候,石槃陀依約而來,不過讓玄奘感到意外的是,他同時還帶來了一位騎著瘦赤馬的老人。
石槃陀告訴玄奘,這位老人三十多次往返北方的伊吾國,經驗非常豐富。老人對玄奘說:“去西域的路又遠又凶險,很多人都是結伴而行,像你這樣單槍匹馬恐怕走不出沙漠,怎麽能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啊!”
這番話並未動搖玄奘的意誌,他說:“不論多大的危險都不會改變我的心意。”
老人很感動,點點頭說:“請法師騎我這匹馬吧,它經常去伊吾國,是個識途的老馬。”
看老人鄭重推薦那匹看來毫不起眼的瘦赤馬,玄奘不由對它打量了半天,卻實在看不出它有什麽特別之處,但玄奘隨即想起了一件事。
從長安出發之前,玄奘想知道西去求法是否可行,就請一位算命先生何弘達為他占卜,看看吉凶如何,何弘達說:“你將會到達目的地,不過你要騎一匹瘦弱的老赤馬,這匹馬配著油漆馬鞍。總之,你要靠這匹馬才能順利西行。”看著眼前的老馬,玄奘想起來這正是何弘達所說的馬。
於是玄奘把在城裏買的馬與老人交換,老人欣然進城。玄奘和石槃陀兩人就向玉門關出發。
由於他們不能正式出關,玄奘打算涉過隻有一丈多寬的河麵,再經過對岸茂密的樹林出去。石槃陀砍下一些樹枝,然後架在兩岸間,再蓋上草及沙石,驅馬過河,兩人就在林中休息過夜。
當晚玄奘差點發生意外,半夜,他莫名其妙的驚醒過來,竟發現石槃陀提著劍,一步步向他走來,玄奘在黑暗中不敢妄動,隻靜靜地看著石槃陀的步伐,等到兩人距離約10步時,玄奘發現石槃陀似乎有點猶豫,索性坐了起來,不停誦念佛經,石槃陀於是退回原來的位置睡覺。
第二天清晨,石槃陀就向玄奘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他對於前往五烽沒有信心,擔心自己會被駐軍射殺。石槃陀力勸玄奘回頭,玄奘執意不肯,石槃陀說:“我不能再走了,我有妻兒家人,觸犯國法的事我不敢做。”
玄奘答應放他離去,但石槃陀仍不放心,說:“法師您很可能到不了伊吾國,萬一您被捕,我豈不也被牽連?”玄奘這才明白石槃陀昨夜的舉動是何原因,他堅決地向石槃陀保證:“即使是粉身碎骨,我也絕不會提到你一個字。”
石槃陀放下心來,騎著玄奘送他的馬開始往回走。這樣一來,玄奘又成了孤身一人,他回頭看看玉門關,毫不遲疑地走進了漫無邊際的大沙漠。前途難以預卜,隻有那匹老瘦的馬能給玄奘一點鼓勵和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