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勝利的原型,是我大舅家的大表哥。

應該就是1988年前後,大表哥的嶽父幫他在鄉政府問了個做飯的臨時工,大表哥工作非常努力,贏得一致好評,後來遇到了好政策,正式招工成了公家人。

當然,他並沒有像張勝利那樣娶了縣長千金,平步青雲...

大表哥現在快退休了,依舊在鄉鎮基層工作,但他的為人處世卻比書裏的張勝利還強。

他話語不多,卻見識不凡,沉穩厚重,精明強幹,什麽時候都把自己收拾得幹幹淨淨,一絲不苟,總是忙著忙那,一刻都閑不住。

我大舅去世得早,家裏其他三個孩子成家立業都是大表哥操心操辦。

每次家族有婚喪嫁娶,大表哥就是責無旁貸的“大東”,跑前跑後,全盤操控,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得井井有條,誰都對他欽佩敬重。

但我知道,大表哥從小到大經受的磨難,不是我們能想象的,他隻是把苦難都埋在心裏,從來不和別人說起。

我盡可能地把張勝利寫得像大表哥,可還是有些淺薄,因為我無法達到大表哥的修持境界。

張冬梅是好幾個原型人物的糅合,還借鑒了其他書中的元素。

她雖然是個悲情人物,但憑著簡單的善良,完成了靈魂的拯救,實現了生命的價值,所以,張冬梅去世的時候,心靈是平靜的。

張春蘭的原型,是我家鄉民勤縣有名的農民詩人“田鼠大嬸”裴愛民,她的故事基本都是真實的。

她平平淡淡地種了半輩子地,憑著對文學的熱愛和追求,默默無聞地堅持看書寫作幾十年,年過半百卻一炮走紅,橫空出世,出書,上春晚,參加各種活動...是新時代農村女性的代表。

誰要是有興趣,可以去網上搜索“田鼠大嬸”,也可以買她出版的書“田鼠大嬸的日記”。

我和裴姐很熟,去她家拜訪過四五次,聊過很多,人如其文,幹淨,純粹,靈動,樸實,真誠,大度,堅強,樂觀...人看起來卻沒心沒肺傻乎乎的,狀態令人羨慕。

丈夫去世對裴姐打擊很大,但她沒有怨天尤人,沒有愁眉苦臉,依舊對生活大著嗓門說笑,或許是文學給予她的力量吧!

張學文的角色,最後蹭了一波“天水麻辣燙”的熱度,但張學文的內心世界是豐富而深邃的。

他的性格,應該是我最完美的想象,不焦慮,不內耗,不卑不亢,不慌不忙,榮辱不驚,得失坦然。

但現實生活中,天下熙攘,為利來往,這樣的人太少了,或許真的隻存在於想象中。

所以,張學文是我的一種思考和探索,或者說是精神理想,我希望有這樣的人,真的能用上帝視角看清這個世界,超然於物外。

本書是群像式的描寫,每一個角色我都希望他性格鮮明,有血有肉,因為世上就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

張勝利恪守儒家的處事原則,溫良恭儉讓,凡事三思而後行。

張冬梅很佛係,不到實在無法忍受,不會奮起反抗,佛渡有緣,悲喜卻還得自渡。

張衛東崇尚用力量來構建秩序,確立自己的地位,比較霸道,遵循的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張春蘭道法自然,清靜無為,向往田園的寧靜。

張學文卻有墨家的影子,非攻兼愛,行俠仗義,不計回報,以上帝視角蔑視功名利祿,喜歡自由自在。

而張永泰的處世之道,卻是中國人樸素的哲理,融合了儒釋道墨,卻不拘泥刻板,子女們從他身上,各自學到了不同的人生原則。

我寫過最長的一本書,是一本新媒體都市文,寫了680萬字,相比而言,這本《流年總有春》的60萬字根本不算什麽。

可對於現實題材網絡小說來說,60萬字已經是上限了。

也就七貓是個寬容的平台,容許作者寫到60萬字。

之所以寫了這麽長的篇幅,我是想盡可能寫出每個角色鮮明的性格和命運感。

性格決定命運,但每個人的命運,又是時代的產物。

所以,本書最後歸結到了這個最好的時代。

本書沒有太多的主旋律描寫,即便對周雲和張勝利的刻畫,也是有血有肉,並沒有無腦鼓吹。

我隻是想真真實實地講好故事。

我相信,從一家七口的命運中,讀者能體會到時代對每個人的影響。

在“尾聲”一章中,我故意安排狗蛋再次出場。

熟悉我作品的讀者都知道,狗蛋的原型就是我自己。

我前半生在社會底層摸爬滾打,直到四十二歲才開始網絡文學創作,憑著對文學的熱愛,用文字養家糊口,改變了命運。

其實,是時代改變了我的命運。

要不是互聯網時代,要沒有網絡文學,我恐怕現在還在開飯館,跑黑車...

張學文的打工經曆,好多都是我自己真實經曆過的故事,我不厭其煩地記錄下來,祭奠那些顛沛流離卻自由自在的青春歲月,感謝那段歲月教會了我很多道理。

限於篇幅,張學文和張春蘭的故事,還是沒有完全展開,略顯遺憾。

但有缺憾的作品,或許才是最完美的。

本書無疑是我寫得最自由,最暢快的一本。

《騰格裏的記憶》寫得也很嗨,但當時剛剛開始接觸現實題材,文筆直白,結尾潦草。

《漠上青梭綠》和《雲的聲音》,我考慮太多,導致縛手縛腳,寫得有了痕跡感。

這本《流年總有春》,我又找回了寫《騰格裏的記憶》時的鬆弛和自由,力求寫出命運感、時代感和煙火氣。

一家七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也有自己的缺陷,故事細節也力求真實。

為了求證一些細節,我經常要搜大量資料,大到國家政策,小到當年的物價,還采訪了很多那個年代的人,其中我哥給我提供的幫助最大。

我們兄弟倆平常沒事從來不打電話,可一見麵,就有說不完的話。

我哥也曾經在賀蘭山煤礦當過幾年煤車司機,本書中好多簸箕溝的精彩故事,都是我哥給我提供的素材。

還有書中的一些民間小曲,也是我哥幫我搜集的。

還有一些小曲,是寧夏歌手蘇陽老師的歌詞,他將西北小曲和民謠、搖滾糅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鮮明的音樂風格,是我最喜歡的歌手之一,在此向他致敬。

最應該致敬和感謝的,還是不離不棄的讀者書友。

其中要特別鳴謝的,是一位叫“眼鏡哥(糾錯弟)”的老哥,他追讀了我的所有現實題材作品,每天都幫我挑錯別字,實在令人感動。

還有“葫蘆閣主人”,“蘆葦**裏一小船”,“瑣星光”,“小段”,“晶晶”...

感謝他們在評論區和我討論劇情,還把每月的必讀票都毫不吝嗇地賞賜給了我。

我之所以把這本書寫到了60萬,說實話不是為了掙錢,一來是要對得起自己的內心,二來是要對得起書中的人物,最重要的是,得對得起這些多年支持我的老讀者。

江山父老能容我,豈敢辜負書香情?

最後,感謝七貓!感謝我的編輯“公子川”!

千裏馬常在,伯樂不常有,更何況,白馬並不是什麽千裏馬。

不過是老驥伏櫪,不甘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