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意義未完備?細繹偈文,其意在身心對舉。言身則如樹,分析皆空。心則如鏡,光明普照。今偈文關於心之一方麵,已將譬喻及其本體作用敍說詳盡,詞顯而意該。身之一方麵,僅言及譬喻。無論其取譬不倫,即使比擬適當,亦缺少繼續之下文,是僅得文意之一半。此所謂意義不完備者也。

然則此偈文義何以致如是之乖舛及不具足乎?應之曰:此蓋襲用前人之舊文,集合為一偈,而作者藝術未精,空疏不學,遂令傳心之語,成為半通之文。請略考禪家故事,以資說明。

此偈中關於心之部分,其比喻及其體用之說明,佛藏之文相與類似者不少。茲僅舉其直接關係此偈者一事,即神秀弟子浄覺所著楞伽師資記中宋朝三藏求那跋陀之安心法。其原文雲:

亦如磨鏡。鏡麵上塵落盡,心自明浄。

寅恪案,此即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貳敍禪宗之息妄修心宗,所謂:

故須依師言教,背境觀心,息滅妄念,念盡即覺悟,無所不知。

如鏡昏塵,須時時拂拭,塵盡明現,即無所不照。

者是也。凡教義之傳播衍繹,必有其漸次變易之跡象,故可依據之,以推測其淵源之所從出,及其成立之所以然。考續高僧傳貳伍習禪六曇倫傳(江北刻經處本)略雲:

釋曇倫姓孫氏,汴州浚儀人。十三出家,住修福寺,依端禪師。然端學次第觀,便誡倫曰,汝係心鼻端,可得靜也。倫曰:若見有心,可係鼻端。本來不見心相,不知何所係也。異時[端禪師]告曰,令汝學坐,先浄昏情。猶如剝蔥,一一重重剝卻,然後得浄。倫曰,若見有蔥,可有剝削。本來無蔥,何所剝也。

據續高僧傳,曇倫卒於武德末年,年八十餘。則其生年必在魏末世。故以時代先後論,神秀慧能之偈必從此脫胎,可無疑義。芭蕉為南方繁茂之植物,而北地不恒見。端禪師因易以北地日常服食之蔥。可謂能近取譬者也。若複易以「冬夏不凋,光鮮無變」之菩提寶樹,則比擬不倫,失其本旨矣。蓋曇倫學禪故事原謂本來無蔥,故無可剝。本來無心,故無可係,身心並舉,比擬既切,語意亦完。今神秀慧能之偈僅得關於心者之一半。其關於身之一半,以文法及文意言,俱不可通。然古今傳誦,以為絕妙好詞,更無有疑之者,豈不異哉!予因分析偈文內容,證以禪門舊載,為之說明。使參究禪那之人,得知今日所傳唐世曹溪頓派,匪獨其教義宗風溯源於先代,即文詞故實亦莫不掇拾前修之緒餘,而此半通半不通之偈文,是其一例也。

(原載一九三二年清華學報第柒卷第貳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