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李自成領導的起義軍攻陷京城,崇禎皇帝跑到萬壽山,在一棵老槐樹上自縊而死,李自成自稱為帝。當時,起義軍在京城內到處抄沒明朝大臣的宅院,搶掠富貴人家的財寶,搜抓皇親國戚及其餘黨,搞得人心惶惶、雞犬不寧。

李自成稱帝後,將明將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接進宮去,而後又將吳三桂的老父吳驤關押起來,以此威脅吳三桂投降。吳三桂乃明朝名將,統領數十萬人馬鎮守邊關,抵禦滿族的入侵。此時接到父親發來的勸降書,得知李自成已在京都稱帝,定國號為“順”,自忖大勢已去,意欲歸降。正在回信寫降書之時,有逃難的家童從京城趕來,吳三桂得知後,立刻傳見。

吳三桂問:“家裏的情形怎樣?”

家童大放悲聲地說:“老大人已經被下進了大牢。”

吳三桂開始不以為然地說:“這無妨,我這一封書信過去老人家立刻就會出獄的。”

吳三桂又淡淡地問:“夫人呢,她現在何處?”家童頓時禁住了哭聲,囁嚅著說不出話來。

吳三桂一見此情,心中焦躁,厲聲喝問道:“她究竟怎樣,你可照實說來,我不怪你,倘若有半句假話,我定不饒你。”

家童一邊拚命叩頭,一邊涕淚橫流地說:“是小的們不中用,沒能保護好夫人,夫人早已於半月前被叛軍搶去,現關押在李自成的宮中。”

“氣死我也!”吳三桂怒發衝冠,拍案而起,“嗖”的一聲拔出劍來,“鏘鋃”將書案劈下一角。

“奪妻之仇,押父之恨,此仇此恨不報,枉來人世。不殺李自成誓不為人!”

吳三桂將原本已寫好的降書撕得粉碎,然後重新鋪開紙張,他在給吳驤的信中寫道:“父既不能為忠臣,兒安能為孝子?……”

此時的吳三桂已經把國家大業棄置腦後,心裏頭想的都是如何報一家之私仇了。

他一邊操練人馬,準備回師討伐,一邊暗地進行部署和謀劃。風聞闖王有雄兵四十餘萬,猛將如雲,謀士如雨,自己隻有十餘萬大軍,兵力單薄,未必是闖軍的對手,怎麽辦?

被仇恨之火煎熬得失去了理智的吳三桂,把救助的目光瞄向了昔日的死對頭,自己領兵為將以來一直與之死戰的清軍隊。

那時清順治帝即位,因年方七歲,一切軍機大事皆由攝政王多爾袞做主。多爾袞見中原烽火不斷,明王朝與太平軍正在火拚,早就想趁火打劫,渾水摸魚了,隻是懾於吳三桂精兵十萬鎮守邊關,因此一直未敢輕舉妄動。

這一天,多爾袞聽說吳三桂來訪,他對中原發生的事情也了解個大概,約莫猜測出吳三桂的來意,心中大喜,立刻傳令以嘉賓之禮召見。

多爾袞見吳三桂額頭緊鎖,愁眉不展,便明知故問地說:“吳將軍駕臨,不知有何見教?”

吳三桂經過一番痛苦的內心交戰後,終於橫下一條心,寧可落個萬世罵名,也要先解心頭之恨,於是便直截了當地說:“明清兩國,世通修好,當年清國內部自相侵擾,我明朝也曾發兵相助過。今日明朝不幸,盜賊橫行,京都淪陷,君王晏駕,百姓塗炭,此仇此恨,不共戴天。勤王起師,原是我輩本分,怎奈兵微將寡,難擋烏合之眾。清國如尚念鄰邦之誼,亦應舉國發兵,助我一臂之力。”

多爾袞很早就想入侵中原,隻是苦於邊關有精兵悍將當道,如今,非但麵前關隘皆除,且自己竟成堂堂正義之師,內心狂喜。但臉上卻故現難色,推搪拒絕地說:“貴國內亂,按說應盡鄰邦救援之誼,隻是我國國小兵弱,恐救助不成,於事無補,將來反自受其累,落得千古罵名。此事本軍乃力所不及,實難如願,請將軍多諒解。”

吳三桂苦苦哀求著說:“賊軍雖然人數很多,但都是些烏合之眾,隻要貴國肯出兵相助,無不奏凱之理。”但多爾袞不輕易鬆口。

這樣談談扯扯,轉眼已是半月。多爾袞雖然嘴上一直未說出兵,但暗地裏卻早已開始秣馬厲兵,進行作戰的準備了。

待一切都已備妥之後,多爾袞才假惺惺地說:“既然將軍連番數次懇求,本帥亦被將軍忠心所感動,不管我國有多大困難,都以鄰國之難為己難,決定出兵相助。”

吳三桂聞言大喜,立即回來收拾兵馬,與多爾袞的清軍合兵一處,浩浩****穿過山海關,向著中原大舉殺來。

行至一片石積如山的地方,清軍與闖軍相遇,雙方進行了激烈的搏殺。戰鬥結果,闖軍大敗,清軍乘勝追擊,幾天之間便直搗京城。李自成隻好棄城西遁。清兵占據了京城後,完全把當初相助的許諾拋到一邊,竟然大大方方當起皇帝來。從此中原大好河山,盡歸滿人之手。

李自成領導的闖軍被平定之後,清軍又揮戈向著明朝的官兵殺來,血屠揚州七日,殺得滿城老幼無存。再血洗嘉定,將一城男女全部屠戮,明王朝的遺臣或被收買,或被殺害。中原人民罹難之慘,犧牲之多,死傷之重,均為史所罕見。

至此,吳三桂見大罪鑄成,已經悔之晚矣,他也隻好為虎作倀,成為清軍陣前的一個馬前卒。當大好河山盡歸清兵之後,清王朝怕他謀反,將他封了平西王,讓他偏安於一隅,做他的地頭蛇去了。

多爾袞給史可法的信中說:“國家之撫定燕京,乃得之於闖賊,非得之於明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