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爆發了一場農民起義,史稱“黃巾起義”,給當時的朝廷帶來很大威脅。朝廷派朱儁去圍剿,將黃巾軍逼到宛城。

當時,黃巾軍在趙弘、韓忠的領導下據城固守。朝廷軍隊來到宛城,趙弘讓韓忠出來應戰,朱儁則派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攻打宛城的西南角,一時間戰鼓如雷,殺氣漫天。看到敵人往西南方向去,韓忠也連忙帶著黃巾軍的精銳部隊趕往西南。劉備率軍與韓忠鏖戰,從早上一直打到中午,雙方不分勝負,誰也不後退。

戰爭正在膠著階段,朱儁卻悄悄帶著兩千名騎兵,直奔宛城的東北角,與劉備共同對黃巾軍形成前後夾擊之勢。韓忠見勢不妙,急忙放棄西南城,率軍往東北方向殺回。劉備則在後麵緊追不放,韓忠軍大敗,逃回城內。

看到敵軍敗退,朱儁沒有放鬆,而是立刻派兵將宛城四麵圍住,斷絕了城中的運糧通道,沒過幾天,城中就斷糧了。人是鐵飯是鋼,沒了吃的,黃巾軍的士兵們逐漸堅持不住了,韓忠無可奈何,隻好出城投降。

劉備看到敵人投降,很高興,帶著韓忠去見朱儁。沒想到,朱儁卻不接受韓忠的投降,堅持要兩軍作戰,分出個你死我活。劉備很納悶,問:“當年高祖劉邦之所以能得天下,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經常接納投降者和歸順者,逐漸壯大自己的聲勢。您為什麽不用這個辦法?”朱儁微微一笑,回答道:“劉兄此言差矣,現在和高祖打天下那會兒已經不同了。當年秦朝沒落、天下大亂,整個國家沒有一個固定的君主,人民也都在觀望。所以聰明的首領接納投降者,還給予獎賞,這是為了吸引其他人也來投降。而現在,海內一統,都是漢室天下,隻有黃巾軍造反。如果接受他們的投降,不會對其他人樹立什麽模板,隻會讓造反者們得到好處,要麽恣意劫掠,快要失敗就趕緊投降,這是長他們的威風。”

劉備聽了,覺得也有道理,於是點頭稱是。不過,黃巾軍堅守城內,雙方僵持下去,也不是辦法。於是,他靈機一動,又想出一個辦法,對朱儁建議說:“看來我們是不能讓他們投降,不過現在我們把對方死死包圍,他們乞降不得,肯定要拚死一搏。人要是不怕死了,力量是很可怕的,我們必須想辦法。我有一個計策,我們不如撤掉東南方的兵力,做出隻在西北方攻打的假象。對方看到了,肯定會朝著東南方逃走,到時候我們再去圍堵,敵人就等著束手就擒吧。”朱儁聽了,果然是妙計,連呼“高見”。於是馬上按照劉備的建議,撤去東南方的軍隊,主攻西北。

果然不出劉備所料,韓忠帶領軍隊朝著東南方突圍。這時,朱儁親自帶領部隊往東南方圍堵,對方沒有料到中了埋伏,一時大亂。韓忠被射死,失去首領的黃巾軍如同一盤散沙,四散潰敗。

“利而誘之”大意是說,因為敵人貪圖利益,我方就可以用小利引誘敵人上鉤,伺機對敵人進行打擊。在雙方交戰中,往往用到這一計謀。劉備撤去一部分包圍,讓黃巾軍誤以為有利可圖,有了一條生路,因此放鬆警惕,最終成為落網之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