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死後,漢景帝(前156~前141在位)即位。這時,李廣做了隴西郡(治所在今甘肅臨洮南)都尉,不久又升任騎郎將。
漢景帝繼續實行漢文帝時期的基本政策,采用了著名政論家晁錯“削藩”的建議,進一步削奪諸侯王國的土地,把它逐步收歸中央直接統轄,以削弱地方割據勢力,加強中央集權。
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劉濞因反對“削藩”,便聯合楚、趙等七個諸侯王,打著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發動武裝叛亂,並首先進攻梁國的棘壁(在今河南睢縣),殺數萬人。當時,漢景帝既要平定叛亂,又要削弱梁國勢力。他派太尉周亞夫率領大軍前去討伐時,接受了周亞夫提出的“以梁委(放棄給)吳,絕其食道”的戰略,進駐梁國東北部的昌邑(在今山東巨野東南),並采取防禦戰術,堅守不出。梁孝王多次向周亞夫呼救,吳楚叛軍也多次向周亞夫挑戰,周亞夫堅守如故,同時卻派輕騎兵在淮泗口(在今江蘇淮陰西)斷絕吳楚叛軍的糧道。吳楚叛軍糧草短缺,欲戰不能,相持三個月,便被迫退卻。周亞夫乘機指揮大軍,奮起追擊,一舉擊潰叛軍。由於“七國之亂”不得人心,所以很快就被平定了。
在昌邑之戰時,李廣正在周亞夫手下做驍騎都尉。他英勇作戰,並奪得了叛軍的旗幟,再立戰功。從此,李廣開始聞名於世。當時,漢景帝的弟弟梁孝王為了表彰李廣的戰功,特意授給他將軍的勳銜和印信,李廣接受了。但是,李廣身為西漢朝廷的命官,竟私自接受一個諸侯王的封賞,這是漢朝法令所不允許的。所以,回到長安以後,李廣沒有得到漢朝的封賞。不久,便調出長安,到上穀郡(治所在今河北懷來東南)擔任太守。
上穀郡位於漢朝北部,與匈奴相毗連。那裏經常戰雲密布,狼煙滾滾。匈奴和李廣幾乎三天兩頭打仗。李廣每次都親臨戰陣,經受了許多風險。當時有個名叫公孫昆邪的人,很為李廣的安全擔心。有一天,公孫昆邪跑到漢景帝麵前,哭哭啼啼地對漢景帝說:“李廣才氣非凡,天下無雙。但是,他自恃武藝高強,屢次跟匈奴交戰,死打硬拚,要決一雌雄,我真擔心會損失了這員勇將!”於是,漢景帝又把李廣調到上郡(治所在今陝西榆林東南),繼續擔任太守。
跟上穀郡相比,上郡離京師長安要近得多。但是,上郡也是漢朝和匈奴經常發生戰爭的地區。李廣到上郡以後,就跟匈奴大隊騎兵發生了一次意外的遭遇。
有一次,匈奴騎兵大舉進攻上郡。漢景帝把一個親信宦官派到上郡,去跟李廣參加軍事訓練,準備抗擊匈奴。
一天,那位宦官率領幾十名騎兵,離開大營向北馳騁。路上發現三個匈奴人,宦官自以為人多勢眾,便跟他們交戰。三個匈奴人毫不畏懼,沉著回射。幾十名騎兵紛紛中箭傷亡,宦官也險些喪命。
宦官帶著箭傷,狼狽逃回,急急忙忙地跑到李廣那裏,報告事情的經過。李廣一聽,就斷定那三個匈奴人是射雕的能手,於是翻身上馬,帶著一百多名騎兵前去追趕。李廣一行快馬加鞭,一口氣兒追了幾十裏,隻見那三個匈奴人連馬都沒有騎,正不慌不忙地走著。李廣一麵命令騎兵從左右兩翼包抄過去,一麵盤馬彎弓,連發幾箭,兩個匈奴人應聲倒地,另一個也被活捉了。
李廣剛把這位射雕的能手綁在馬上,突然發現前麵塵土飛揚,原來是匈奴的大隊騎兵,有好幾千人。這時,匈奴騎兵也發現了李廣。他們見李廣一行人數不多,便疑心是漢朝的誘兵。於是,迅速占據了附近的一個山坡,擺開陣勢,觀察李廣一行的動靜。
李廣的一百多名騎兵見大敵當前,神色緊張。他們都想調轉馬頭,趕快撤退。在這萬分危急的關頭,李廣沉著鎮定。他冷靜地分析了形勢,認為自己已經遠離大營幾十裏,身邊又隻有一百多名騎兵,要是倉皇撤退,匈奴大隊騎兵就會乘機掩殺過來,這一百多人就會全部喪命。唯一的辦法就是利用匈奴的錯覺,讓匈奴相信這一百多人確實是誘兵。這樣,匈奴就不敢發動進攻。
於是,李廣把這個道理告訴給士兵,並命令他們繼續前進。當他們走到離匈奴陣地隻有兩裏來地的時候,這才停下來。接著,李廣又命令他們都下了馬,並卸下馬鞍。
這樣,一邊是兵力占著絕對優勢、嚴陣以待的幾千匈奴鐵騎,一邊是下馬解鞍、放鬆戒備的一百多個漢朝騎兵,兩軍相距隻有二裏地。李廣的部下更加緊張,紛紛議論說:“匈奴騎兵這樣多,這樣近,萬一發生緊急情況怎麽辦?”李廣回答說:“匈奴以為我們會撤退,我們卻偏偏卸下馬鞍,叫他們知道我們絕不後退一步,這樣就會加深他們的錯覺。”
果然,兵強馬壯、英勇善戰的匈奴騎兵,因為錯把李廣等人當成了誘兵,害怕中漢軍的埋伏,不敢進攻;李廣也巧妙地利用匈奴的錯覺,冒險堅守自己的陣地。雙方相持良久,氣氛十分緊張。戰場上鴉雀無聲,寂靜異常。
過了一會兒,一個騎著白馬的匈奴頭目到陣前監護匈奴騎兵,李廣見了,立即跨上戰馬,帶領十幾名騎兵,衝上前去,射殺了那位“白馬將軍”。然後又從從容容地回到原地,解下馬鞍,讓大家把馬放了。橫七豎八地躺在地上休息。
這時,天色漸晚,夜幕徐徐降臨。匈奴騎兵對李廣一行的舉動始終覺得神秘莫測,一直沒敢貿然進攻。到午夜時分,他們唯恐受到漢朝伏軍的襲擊,便趁著夜色全部退走了。
第二天淩晨,李廣見對麵山坡上靜悄悄的,一個人也沒有,這才帶著那一百多名騎兵平安地返回大營。這時,漢營裏的大軍還不知道李廣到哪去了呢!而跟著李廣的那些騎兵卻捏了一把冷汗,他們好不容易才熬過了那漫長、緊張而又可怕的一天一夜。
這段巧計退敵的故事,充分表現了李廣臨危不懼、指揮若定和隨機應變的軍事才能。在匈奴穩操勝券、漢軍危在旦夕的不利情況下,李廣不僅看到了匈奴騎兵在兵力上的優勢,而且準確地掌握了匈奴騎兵的心理變化,並靠著自己的正確指揮和布置,迷惑了對方,保存了自己,不費一兵一卒,就順利地渡過了危難關頭。由此可見,李廣已經成為漢朝年輕騎兵的出色將領。
此後,李廣又先後在隴西、北地、雁門(治所在今山西右玉南)、代郡(治所在今河北蔚縣東北)、雲中(治所在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等郡擔任太守。在長期駐守漢朝邊郡期間,李廣都以力戰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