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滿招損,謙受益”。謙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並逐漸成為一個人身上應該具備的優點之一,為人們所頌揚。它成為體現品格高尚的標誌,且總能為謙虛的人帶來好人緣。曆史中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負荊請罪”故事中的藺相如可以說就是一位謙謙君子。
戰國時期,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這七國被稱為“戰國七雄”。在這七個國家當中,以秦國的國力最為強大,因此常常不把其他國家放在眼裏。
公元前282年,趙惠文王得到楚國的寶玉和氏璧,秦昭襄王聽說後,派人給趙國送信,說願意拿15座城池來交換這個價值連城的寶玉。趙惠文王不願意交出寶玉,因為秦國反複無常,很可能是拿走寶玉而不給一座城池。但是又不敢得罪秦國,後來沒辦法,派藺相如為使者到秦國去交涉。
藺相如見到秦昭襄王後,憑著自己的機智和勇敢,最終不辱使命,完璧歸趙,使得秦昭襄王再也不敢小看趙國。藺相如回國後,因為這次漂亮的外交,被趙惠文王封為“上卿”(相當於後來的宰相)。
藺相如出使一次回來就當了上卿,可氣壞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趙國的大將軍廉頗。廉頗想:“他不過是一個家臣,出使一趟憑一張嘴回來就居於我之上了?我為趙國在戰場中拚命這麽多年,也挽救了趙國不少危機,難道我的功勞還比不上一個家臣嗎?”
因此,廉頗越想越不服氣,怒氣衝衝地對手下說:“要是我碰到藺相如,一定要當麵讓他難堪。”
消息傳到藺相如的耳朵裏後,藺相如隻是笑了笑,告誡家人和家丁,叫他們以後碰著廉頗手下的人,千萬要讓著點兒,不要和他們爭吵。就連他自己坐車出門,隻要聽說廉頗過來了,就立馬叫馬車夫把車子趕到小巷子裏,等廉頗過去了再走。
時間長了,藺相如手下的人就受不了了,他們非常生氣自己主人的懦弱,就去向藺相如辭行,說明了他們的想法。藺相如心平氣和地問他們:“你們認為廉將軍跟秦王相比,哪一個更厲害呢?”
他手下人都說:“當然是秦王厲害。”
藺相如笑了:“這不就對了!我連秦王都不怕,難道還怕廉將軍嗎?要知道,秦國現在之所以不敢輕易攻打趙國,就是因為我與廉將軍同心為趙國效力。我和廉頗將軍兩個人就好比是兩隻老虎,兩虎相鬥,必有一傷。如果我們兩個不和,相互為了利益而爭吵,甚至傷了一個,就會給秦國進攻趙國造成一個好機會。我之所以避讓廉將軍,就是從國家的利益出發,不計較個人恩怨而已。”
大家聽了藺相如的一番解釋,都非常感動。這以後,大家見了廉頗及其手下的人,都自覺自願地讓著他們。
此事最後傳到了廉頗的耳朵裏,廉頗為藺相如這種寬容、坦**的心胸所震驚,想想自己所做的簡直太過分了。慚愧的廉頗脫掉一隻袖子,露著肩膀,背了一根荊條,直奔藺相如家去請罪。見到親自到門口迎接自己的藺相如後,廉頗跪了下來,雙手捧著荊條,請藺相如鞭打自己,說:“我是個粗陋淺薄之人,沒想到將軍對我如此寬容。”藺相如急忙把荊條扔在地上,雙手扶起廉頗,拉著請他坐下。兩人喝酒談政,痛快暢敘。從此,兩人誓同生死,成為至交。
為人處世一定要謙虛,不可自以為是、鋒芒畢露。要想贏得周圍的人的信賴與支持,方法十分簡單,就是謙虛待人、誠心待事,把自己的視點和調門降低,腳踏實地地贏得認可,從而取得做人和做事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