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中國古達最為人熟知的巾幗女英雄,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無記載。花木蘭故事的流傳,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收錄於南北朝時期的書籍《古今樂錄》中,後經過隋唐文人的潤色,便有了現在的故事。

作為民族女英雄,花木蘭一直備受大家尊敬,因為她勇敢孝順又質樸,關於她替父從軍的故事流傳至今。她為何要替父從軍,在軍營中又發生了那些趣事,今天我給大家講講關於花木蘭的一切。先來說說故事背景,北魏時期,北方的遊牧民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為了維護國家的穩定和安全,國家規定每家都要出一名男子上前線殺敵。可花木蘭的家裏情況特殊,她的父親年事已高,並且體弱多病,可能還沒走到前線,人已經死在半路上了。更何況上陣殺敵本身就是生死難料的事,如果父親去世,家裏便沒有了頂梁柱。可為難的是除了父親之外,家裏又沒有成年的男人,隻有一個年幼的弟弟。麵對這種情況,花木蘭左右為難,她不想讓父親死,更怕年幼的弟弟喪命。出於對家人的愛護之心,她決定扮成男人替父從軍。這就是故事的前提,花木蘭為了成全自己的家人,不顧自己的性命之憂,毅然決然的奔赴前線,開始了她十幾年的軍旅生活。

關於花木蘭的姓氏還有些小故事,和小爭議。因為目前沒有正史記載過花木蘭,大家都是通過野史和各種傳記小說中了解她。所以她到底姓不姓花,也是一個迷。有一位叫韓貞的女人和花木蘭有著相似的經曆,所以花木蘭的故事,可能是由韓貞的經曆改編的。在清朝的縣誌中也找到過想過記錄,說木蘭本姓朱,生在唐朝初期,假扮成男子代父從軍,因為他們家一直住在木蘭山下,所以叫木蘭。還有一個說法是木蘭姓魏,但到底哪個是對的,目前我們無從得知。不管是姓花,姓朱,還是姓韓也罷。都不耽誤她成為一名巾幗英雄,也側麵反應出當時戰爭的殘酷。花木蘭家裏這樣的窘境肯定不止他們一家,或許有成千上萬的家庭要麵臨這樣的困難,但朝廷不管不顧,隻想派人去前線打仗,百姓的死活都不在考慮範圍中。在戲曲中花木蘭衍生出了很多故事,在從軍的生活中,她先後結實了不少英雄豪傑,又因她長相英俊,有勇有謀廣受大家愛戴。賀廷玉很喜歡花木蘭,覺得她日後必定大有作為,所以想將自己的女兒賀敏嫁給她。花木蘭委婉的拒絕了婚事,她是女性,怎麽可能和女性結婚。但這些苦衷並不能說出口,隻能隨便找理由推脫。有一次賀廷玉出征被敵人圍困,花木蘭經過深思熟慮後,未貿然發兵前去營救。賀敏本就因為花木蘭的拒婚不高興,她不知道自己錯在哪,究竟哪裏不好,入了不花木蘭的眼。加上這次花木蘭遲遲不肯出兵,心裏更恨了。覺得是花木蘭有意從中作梗,棄自己的父親於不顧。為了紓解心中的怒氣,賀敏帶著自己的丫鬟來到花木蘭的帳中,因為賀敏身份貴重,大家都不敢輕易上前去阻攔。麵對賀敏花木蘭不敢拚死反抗,加上對方人數又多,在不經意間,花木蘭暴露了自己的女兒身。賀敏看著花木蘭的裹胸瞬間明白了一切,也清楚花木蘭為何要拒婚了,她後悔不已,覺得已經闖了大禍。

花木蘭將自己為何替父從軍的事娓娓道來,賀敏聽後已經是淚流滿麵,她心疼花木蘭身為女兒的不易,又敬佩她的勇氣。從此之後,賀敏再也沒有為難過花木蘭,兩個人還成了朋友。最後在花木蘭的計謀下,成功救出了賀廷玉。有了這次軍功在身,朝廷想要封花木蘭未尚書郎,但花木蘭拒絕了,她隻能回到自己的家鄉過著平靜的生活。但此時的賀廷玉還沒有死心,他還是想將自己的女兒嫁給花木蘭,這次花木蘭沒有拒絕,隻是請將軍和她一起回到家鄉一看。回到家裏後,花木蘭換上裙衩,賀廷玉恍然大悟,沒有再提此事,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劉忠。

在《隋唐演義》小說中,有人將花木蘭的事跡設定在隋唐之際。隋恭帝年間,突厥進犯邊境,花木蘭也是以同樣的理由替父從軍征戰沙場,她英勇抗敵屢建奇功,後來在和竇線娘交戰的時候被人生擒。在知道花木蘭是女兒身後,竇線娘和花木蘭結為姐妹,花木蘭得以活下去。竇建德兵敗後,線娘請求花木蘭幫自己送信給羅成。在這個途中,花木蘭路過家鄉,因為思念父母心切,所以她回去探望了父母。但是這件事被可汗知道了,他知道花木蘭是女人後大為驚喜,覺得如此英勇善戰又英俊瀟灑的女人,很對自己的胃口,所以想召花木蘭入宮。但花木蘭根本不想嫁給皇帝,所以花木蘭將書信托付給妹妹花又蘭後自殺了。她敢拒絕皇帝,生怕連累家人。但入宮又不是她所願,隻有自殺這一條路。

在另一個清朝人所寫的《木蘭奇女傳》中又演繹出了另一段故事,並且對後世有比較深遠的影響。書中也將花木蘭的事定在隋唐時期,說木蘭從小就聰明,十歲的時候就能巧妙的解開三教的教義,懂得奇門遁甲之術。父親去世後家裏很貧寒,她隻能靠著織布度日。閑暇時花木蘭喜歡騎馬射箭,還跟著別人學了一身武藝。當時唐太宗正和突厥大戰,木蘭替父從軍是為了忠孝兩全。她用靈符破解敵人的妖術,在玉門關一站中大獲全勝。而後她在回來的途中經過五台山,遇到了儒學大師,聽了不少孔孟之道,木蘭大徹大悟,幾次上書表述自己不想入朝為官的想法。

唐太宗不知道聽了誰的讒言,在第三次召木蘭入京後,想要殺掉木蘭。木蘭還是不想回來,這次為了表明自己的決心和中興,她用劍挖出了自己的心。唐太宗聽說後很後悔,封木蘭為貞烈公主,並將她葬在木蘭山下。估計此作者是儒學的狂熱愛好者,所以才想出了這樣一個奇聞軼事。不管哪種說法是真的,藝術總是來源於生活,《木蘭辭》的作者不會憑空編造出這樣一個故事。他一定是聽到了,或是見到了類似的原形,才有了花木蘭這個人。至於木蘭這個名字是不是真的,又是不是姓花,這都無從考證。畢竟古代女子的地位很低,有些官宦人家都不一定給家裏的女孩起名字,可能隻有一個小名隨意叫著,出嫁了就會稱為某某夫人。但這些都不能掩蓋花木蘭高貴的品質,還有英勇善戰的能力。

一個女人在邊境作戰,處境可想而知,就是一個男人也不一定受得了邊疆的苦。她要遮掩自己的身份,還要上陣殺敵,要刻苦演練,種種苦難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但她沒有怕,沒有後退,還立下了戰功,並且南征北戰多年,所以她是真正的巾幗英雄。她英勇果敢的品格一如既往,當初朝廷來招兵時,看著年邁的父親和幼小的弟弟,她馬上做出決定替父從軍,第二日就去市場上買駿馬和戰場上必備的東西。這風馳電掣的行動力,就是一般男人也比不得。隻要下定決心做的事,她一定要做好。從戰場上回來後,皇帝覺得花木蘭戰功顯赫,要封她的官,但她拒絕了,可見她的品質高潔。她從軍不是為了功名利祿,隻是為了自己的父親而已。後人為了祭奠這位女英雄,在虞城縣建造木蘭祠,祠堂始建於唐代,經過多次重新和擴建,在古代她也是被人仰慕的對象。祠堂內有木蘭的戰馬雕像,還有他們全家的雕像,另有文人墨客留下的詩文和碑刻,都是讚揚她巾幗不讓須眉,勇毅果敢的品質。

但是因為戰火,這座祠堂險些毀於一旦。之後大家重新行了碑樓,在修建過程中,發現了碑文,上麵說花木蘭本性魏,是北周人,死於隋唐時期。她替父從軍後在戰場上馳騁十二年,屢次立奇功。真是誰說女子不如男,男人能幹的事,女人一樣能做到。

可等她從戰場上回來時,北周已經亡了,如今是隋朝。隋文帝想封她做尚書,但她堅決不肯,辭職回鄉。回家後,脫去戰袍換上女人服裝。朝廷聽說此事後,決定封她為妃,但木蘭用自殺拒絕了此事。

如果這個版本是真的,那木蘭的一生何其淒慘,她隻想過安穩的日子都不行。為國效力,替父從軍,忠孝兩全的人僅僅是因為不想做妃子,就要被逼死。如果是這樣,還不如死在戰場上,可能是花木蘭更想要的結果。但她的精神一直回**在人世間,直到現在大家都還會用花木蘭舉例子為自己打氣,誰說女子不如男這句話,更是時常掛在耳邊。如今女性的地位提高不少,軍營中一樣有女性的存在,她們開飛機,開軍艦,開坦克,都是如花木蘭一般的女英雄。有她們的存在就能證明女人可以頂半邊天,女性在職場上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