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成家榴

榴:(1)

讀八月二十五日信,覺得我和你的教育主張頗有差別。

第一,我認為教育當以人格為主,知識其次。孩子品德高尚,為人正直;學問欠缺一些沒有關係。

第二,民族觀念是立身處世的根本,隻有真正的民族主義者才是真有骨氣的人,而不是狹隘的國家主義者或沙文主義者,也不會變作盲目崇外主義者。隻有真正懂得,而且能欣賞、熱愛本國傳統的道德、人生觀、文化、藝術的特點,才能真正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而棄其糟粕。

第三,求學的目的應該是“化”,而不是死吞知識,變成字典或書架。我最討厭有些專家,除了他本身學科以外,一竅不通,更談不到闊大的胸襟,高遠的理想。也有科學家在實際生活中毫不科學,也有文學家藝術家骨子裏俗不可耐。這都是讀書不化,知識是知識,我是我,兩不相關之故。

第四,在具體的學習方麵,我一向不大重視學校的分數,分數同真正的成績往往不一致。學校的高才生,年年名列前茅,在社會上混了一二年而默默無聞的人,不知有多少!反之,真正傑出之士倒在求學時期平平常常,並不出色。為什麽?因為得高分的人多半是死讀書,而有獨立思考的人常常不肯,也不屑隨波逐流,在一般的標準上與人爭長短。

總之,求知主要是認識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客觀世界包括上下古今的曆史和千百年人類累積下來的經驗,以及物質的空間;主觀世界是指自我的精神領域和內心活動。這兩種認識的基礎都在於養成一個客觀冷靜的頭腦、嚴密的邏輯、敏銳的感覺和正確的判斷。再從大處遠處看,青年時代僅僅是人生的一個階段,智、愚、賢、不肖的程度還有待以後的發展。年輕時絕頂聰明的,不一定將來就成大器,所謂“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年輕時不大出色的,也不一定一輩子沒出息,所謂“大器晚成”的例子多的是。所以便是孩子念完了中學大學,做了幾年事,不論成績如何,也不能以成敗去衡量,一時的利害得失如何能斷定一生呢?你讀過卓別林的自傳沒有?以他十九歲前的情形(包括他的家世、教育、才具)來說,誰敢預言他是二十世紀最了不起的藝術家之一呢?因為來信提到咪咪(2)的考試成績,不知不覺引起我許多感想,也是我幾十年來經常思索的結果,寫出來給老友做一個參考。

安(3)

一九六五年九月八日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