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熱鬧氛圍還未消散,小鎮就緊鑼密鼓地忙碌起來。
大家各司其職,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王先鵬組織鄉鎮的誌願者們開展掃雪除冰行動。
凜冽的寒風中,他們拿著鐵鍬、掃帚,清理路麵的積雪與冰渣。
經過連續幾天的奮戰,被冰雪覆蓋的道路終於露出了真麵目,鎮上到縣城的路也恢複了通車。
王先駿和張丹帶著女兒王苗,一家三口備上滿滿一車廂的禮物,開車前往縣城給人拜年。
一路上,王苗興奮得像隻歡快的小鳥,眼睛亮晶晶的,望著車外,興奮無比。
到了縣城,王苗收紅包收到手軟,口袋被塞得鼓鼓囊囊。
王先駿夫妻倆,如今不能再用小時候跟王苗說的,“幫你保管”這句話,來忽悠王苗了。
王苗漸漸長大,有了自己的想法,堅決要自己保管壓歲錢。
回到家後,王苗拿出一個帶鎖的本子,將所有紅包都拿出來。
每拆開一個紅包,她就在本子上記錄下金額。
與此同時,張丹坐在一旁,專心地核算著賬本。
而王先駿呢,隔壁王龍過來找他,兩人聊了幾句後,便一同出去了。
陳桂英今天和老姐妹們沿著河邊漫步,帶回來一袋子茵陳,還有一小把藜蒿嫩芽。
俗話說,“正月茵陳二月蒿,三月四月當柴燒”,這會兒的茵陳最為細嫩,味道微苦,帶著一股獨特的清香。
王勇軍夾起一筷子茵陳,放進嘴裏細細品嚐,臉上露出回味的神情:“以前天天吃這個,看到就膩得慌,好久沒吃了,沒想到現在吃上一回,竟覺得這麽新鮮。”
張丹笑著對陳桂英說:“媽,下次你帶我一塊去摘吧。”
陳桂英一聽,特別高興,十分樂意:“行,我帶你去那水渠邊上,那裏野菜最多,過幾天水芹菜也該長起來了,到時候摘些回來,炒上一盤香噴噴的臘肉,保準好吃。”
王先駿嘴角上揚,打趣道:“媽,您這麽一說,我都要流口水了。”
王勇軍放下手中的碗筷,突然開口:“你明天去鄉下賣貨,記得去咱們老屋那邊,還記得吧,塘邊上到處都是野芹菜,還有薄荷葉和紫蘇葉。”
王先駿回想了一下:“記得!那兒還有棵板栗樹呢,以前我在樹下撿板栗,還被刺球砸過,正砸在頭上。”
張丹聽後,身子不禁打了個激靈,感同身受,倒吸一口涼氣:“那不得痛死?挑刺估計都得挑好久吧?”
陳桂英輕咳一聲,心有餘悸地說道:“還好沒砸到眼睛,那次可把我嚇得不輕,魂兒都快沒了。”
“那板栗樹,後來被你大伯砍了。”王勇軍語氣中帶著一絲感慨,“後麵的魚塘,他也填平了,打算在那兒建個養豬場。”
王先駿一聽,頓時來了興趣:“養豬挺好,現在養豬能賺錢,等明天路過老屋那邊,我進去坐坐,看看大伯他們。”
第二天清晨,天邊剛泛起魚肚白,一聲“嗡嗡”的摩托車轟鳴聲打破了小鎮的寧靜。
王先駿跨上摩托車,迎著微風揚長而去。
曾經需要步行一個半小時才能到達的地方,如今有了摩托車,短短十多分鍾就到了。
今天是正月十三,距離開學還有兩天,孩子們都還在家中。
王先駿騎著車,沿途的風景如畫卷般在眼前展開。
田野裏,野草野花在微風中輕搖,遠處的山巒,籠罩在一層薄薄的晨霧之中。
大喇叭裏的聲音響起,在村口玩耍的孩子們,就像聽到集結號的士兵,一窩蜂地擁了過來,將王先駿團團圍住。
孩子們的眼睛亮晶晶的,嘰嘰喳喳的聲音不絕於耳。
恰在這時,又一道喇叭聲從遠處傳來:“賣包子,饅頭……”
這聲音帶著幾分獨特的腔調,聽不出來帶著哪裏的方言口音。
初聽時,讓人摸不著頭腦,根本聽不明白。
眾人的皺起眉頭,認真琢磨,仔細去聽,才聽明白其中的含義。
尋聲望去,隻見一個身影騎著摩托車駛來。
賣包子的大哥停穩車後,打開摩托車後座的蓋子,瞬間,一股熱氣裹挾著麵食的香氣升騰而起:“賣包子,饅頭!”
王先駿被這香氣吸引,當即買了一袋香蔥花卷。
一袋兩個,隻需一塊錢,價格實惠。
王先駿咬了一口,香蔥花卷口感紮實,蔥香在舌尖散開,麵粉帶來滿滿的滿足感。
小朋友們原本圍在王先駿的貨箱前,這會兒又被賣包子的攤位吸引了過去。
大人們隨後從屋裏出來,一看到這場景,下意識地捂緊錢包,拉住自家小孩,嘴裏念叨著:“走了,進屋進屋,剛剛吃完飯,還要買什麽?”
不過,還是有一些大人和小孩留了下來,高高興興地挑選東西。
小朋友們拿到東西後,還沒等付錢,就打開包裝吃了起來。
一位大人付錢時,看著三個吃得津津有味的孩子,無奈地連連搖頭:“家裏這三個孩子,就是有座米山,也能吃得完。”
賣包子的大哥聽後,爽朗地大笑起來,笑聲充滿豪氣:“你們能賺金山銀山,吃這麽點算什麽。”
王先駿笑著跟賣包子的大哥打招呼,兩人交談起來,這才知道,大哥來自外省,不過他所在的地方與本縣緊鄰。
大哥每天隻賣包子和饅頭,為了能多跑幾個地方,一大清早出門,賣得差不多了,才開著摩托車回去。
王先駿饒有興致地問道:“那你這一天要跑多遠呢?”
“這就看運氣了嘛,賣得快就早點回去。”賣包子的大哥爽朗一笑,從兜裏掏出煙盒,抽出一根煙遞給王先駿,王先駿也大方地回敬一根。
“有時候,我這包子剛賣完,走到後麵的村子,就有人專門把我攔下來,非要買包子,就是已經沒貨了。”大哥臉上掛著笑容,“他們那兒買不到包子,家裏小孩又多,嘴饞得很,眼巴巴等我好久了,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