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陽宮。

三公九卿及議郎於殿中激烈辯論,互道短長。

這是鹹陽宮中的常態,每遇疑難之大事,或有關重要事務決策之前,必行朝議。朝議形式有二:一為廷前議論,即廷議,人人各抒己見,充分發表意見,始皇帝在聽取各方意見後,進行權衡判斷再行決策;二為始皇帝“下其議”,學人稱其為集議,即對某一問題,指定某人(如丞相、國尉)主持,召集一定範圍內官員進行討論,將討論情況或討論結果上報始皇帝進行決斷。兩種方式有利於始皇帝在決策時減少失誤,在整個“秦王政”時期和始皇前期,這兩種方式展示得非常充分,因此直到始皇前期,秦國政策的製定幾乎沒有出現大的失誤。

此次廷議,則是因來自齊地的博士淳於越建議:如今四海統一,秦應承襲舊製,分封王室子弟及有功之臣,以利於守望相助。

此事關乎國體,雖有數千年傳統,但始皇帝仍未作直接決斷,召集廷議。

淳於越作為提議者,將其提議內容向眾人言明。大體來說,就是效仿古製,分天下與皇室及功臣共享。

“今陛下之天下,遠比周室廣闊,萬年來從所未有,此通天之功也。有此廣闊江山,既是陛下雄才大略之必然,也是上下一心之結果,當能與更多子弟及諸功臣共享。”淳於越在說明提議內容並進行製度闡釋後,專門提出了如今大秦江山廣闊,隱隱有勸誡始皇帝勿“吃獨食”之意。這天下也是大家一起打下來的,再說了,天下這麽大,你怎麽吃也吃不完啊!還是分點出來,讓大家都有點想頭吧!

李斯在心中為淳於越擦了一把汗,這些博士儒生,無論背後是否有人暗示,但其敢言之處,仍令人欽佩。不過,有的時候太過迂腐,常常被有心人利用。淳於越提出此議,也必是背後有人指使,不過,淳於越是否知道自己被利用就不清楚了。有很多時候,他們雖然明知是被人當槍使,但因為與自己的理念相合,仍然會心甘情願地做一些事。

其時,秦律規定,博士議郎在朝中議論,可直言無忌,絕不因言獲罪。當然,如果“當麵不過背後亂說”,那就另當別論了。正因有此製度,秦國朝政向來言路廣闊。

分封製度自建立以來,一直是中央王室安撫功臣、安排王室子弟的利益分配方式,也因此而形成了國體。天下大定,大大小小的功臣都眼睜睜地看著這塊利益蛋糕,不管能分到多少,總有個盼頭。事實上,大多數的功臣都有此種想法,王室子弟更不用說了,有機會成為國君的是極少數,其他人同樣希望有自己的封地,有一塊自己說了算的地盤,可比在鹹陽大氣都不敢出好多了。

“臣以為,博士之言有理。”首先出來為淳於越站台的是一位中年郎官,向始皇帝行禮後,對這一提議提出支持意見,“自古以來,分封已成定製,況今大秦江山之廣,若無子弟為陛下守江山,如遇有變,鹹陽鞭長莫及,其危自現。”

隨後,又有數人出列,支持分封行賞。

丞相王綰見支持者眾,思忖此議恐更得人心,出列道:“此議甚是,陛下萬裏江山,共享尚在其次,更重要的是有忠信之人為陛下守江山,以保江山永固。”

始皇帝聽眾人討論,並未急於表態,麵上古井無波,看不出是何態度。眼神似乎往李斯所處位置掃過。

“陛下,臣以為,博士此議不妥!”李斯出列,向始皇帝拱手道。始皇帝點頭,示意他繼續說下去,神情間似有期待。

王綰眼皮一跳,他素知自己才不配位,是李斯之大度和大局觀念讓他成為丞相。對李斯其人,他也是深感佩服。事實上,多年以來,王綰在政務上也一向重視李斯意見。李斯才華勝自己太多,更是始皇帝在政務上最信任的人,可謂“隱相”,他對此表示反對,那麽必有其意。想到這裏,悄悄向始皇看去。但沒有看出什麽端倪。

“陛下建萬古未有之基業,是受諸侯之相助守望乎?非也!乃是行法治、廢分封,以政令之一統,得法令之必行,黔首因此而富,大秦因此而強。”

李斯娓娓道來,語氣忽轉深沉:“周兼製天下,分封功臣及子弟,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然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此七十一國何在?此五十三人何在?”

廷上眾人均知李斯所言之份量,且李斯之言甚是有理,於是不再言語。

數年後,淳於越舊事重提,勸始皇帝分封子弟功臣,此舉直接導致了焚書令,此為後話。

始皇帝並未直接決斷,留下李斯,讓他陪自己在宮中走走。始皇帝在前,李斯在後一步相陪,兩人且談且行,來到了章台,始皇帝日常辦公之所。

此時正值上午,陽光灑滿宮闕,於金碧輝煌之中,遙望南嶺,氣象萬千。

“廷尉,適才眾人皆道分封好,何以你獨反對呢?”始皇笑問道。

“陛下,分封乃法治之大忌,此為國之根本,不可不察,不可不慎。”李斯躬身回道。

始皇帝停下腳步,等著李斯的下文。

“欲行法治,必先有法治直達之道,此所以大秦百年來以郡縣為本之因。分封之製,看似守望相助,但君上之命不達於郡縣,律法之威難及於鄉裏,欲行法治,豈可為乎?”李斯坦然相告,並不諱言。

“廷尉的意思是……”始皇帝其實已有答案,不過還想證實一下。

“諸侯於自己封地有至高無上之權威,是執行大秦律法還是以自己心意治國,全在於諸侯。臣大膽妄言,如果分封天下,實乃分陛下之權!”李斯抬起頭來,“故而欲行法治,必行郡縣之製而廢分封,使律法之效,直達郡縣鄉裏。郡守縣令,由朝廷任命,直接對陛下負責,則是對律法負責。”

始皇帝笑了起來:“廷尉所見,確與那些腐儒不同啊。想來,背後有不少人正眼巴巴地望著朕的大好江山呢!”

李斯笑道:“還有一人也與臣看法一致。”

“哦?”始皇帝有點興趣,想知道誰還有如此眼光境界。

“離軒!”

“離軒?如果分封天下,自也少不了他的好處,他居然會反對?”始皇帝奇道。

“前日他來信,對當前國是與臣進行探討,對分封之弊,他的看法更為精煉,可謂直指要害。”李斯讚道。

“離軒如何評價分封之製?”始皇帝好奇心也上來了,李斯並不是一個容易認同他人觀點的人。

“國中樹國,君外立君!”李斯回道。

“國中樹國,君外立君……”始皇帝細細品味這八字評語,連連點頭,“這小子終是成長起來了,可堪大用啊!也不枉朕將蘿兒交給他。”

“那麽陛下……這分封一事……”

始皇帝長袖一揮,打住了李斯的話頭:“大秦強盛如今日,並非分封之功,況且離軒不是說了嗎,‘國中樹國,君外立君’,如何能成!分封之事,就此作罷!”

“陛下英明!”李斯躬身道。

“不過,分封之事雖罷,但如何保證朕的江山永固,廷尉可有主意?”始皇帝麵容嚴肅起來。這樣一個前所未有的廣大帝國,如何保證其運轉有序,並能有效地防止舊有貴族亂國,實為不易,而這也是淳於越等人提出分封子弟功臣的起因所在。

“銷天下之兵,除平南夷之趙佗及北守匈奴外,收兵於鹹陽。”李斯早有準備,從容應道。

始皇帝細細琢磨李斯其中之意,緩緩點頭:“廷尉所言確為關鍵,但若六國有事,各地無兵可守,如何處之?”

“建馳道,令鹹陽通達天下,一旦有事,大軍可於十數日內抵達任一六國舊地。天下無可抵抗王師之兵,皆可一舉而定。”李斯回道。

“馳道……”始皇帝抬起頭來,東向而望,似是看到了在四通八達的馳道上,大秦精銳馳騁縱橫,呼嘯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