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桂的話讓朱楧愣了好半天。

他明顯能感覺到這番話裏的意思,似乎是他這位皇弟和這次的災民民變之間有什麽聯係。

可他沒有證據。

不過由於畏懼那些災民肯能會衝進肅王府,威脅到他自己的安全,所以朱楧還是聽取了朱桂的話,住在了軍營之中。

這場民變開展的十分迅速,而且目標非常明確,那就是城內的那些可能有存糧的大戶。

而且結束的也非常突然,當城內一半以上的大戶都被席卷一空後,這場激烈的運動突然戛然而止了。

以至於一開始對抗這些災民的邊防軍都有些不知所措。

至於那些被搶了的豪紳世家,他們不是沒有去找肅王,隻不過在肅王派出邊軍無果後,他們再去尋求幫助的時候,已經找不到肅王了。

他們倒是沒忘了城內還有一位住在軍營內的代王,隻不過軍營門口的悍卒阻止了他們,甚至是甘州的當地官來拜見都不放行。

當民變結束以後,朱桂又不知道從哪裏抓來了幾十個鬧事的頭目,送到了肅王府前,給足了肅王朱楧的麵子。

而消失了兩天的朱楧也終於出現了。

一上來他就組織了一場規模空前的處刑。

幾十個鬧事的頭目掉了腦袋,引得前來圍觀的不少災民臉上都露出了不忍的神情。

而肅王朱楧隻是對這次民變事件進行了一番口頭譴責,不過既然已經處決了帶頭鬧事者,那這件事也就算是結束了。

至於那些豪強想要追回錢糧的做法,朱楧並沒有予以理會。

這讓那些豪強世家隻能憋了一肚子火,不少人甚至遷出了甘州城。

朱楧對此也有些痛心的。

他之前的很多活動都是靠這些世家豪強支持的,雙方的利益關係在某種程度上都是一致的。

“代王啊,這次的事實在是鬧得太大了,要是父皇怪罪起來,你我都不好看啊。”朱楧一邊數著鈔票,一邊痛心疾首的說道。

這些鈔票自然是朱桂用來‘彌補’朱楧這次的損失的,也難怪他們會這麽好說話。

“王兄多慮了,敲打一下這些豪紳,也好讓他們擺正他們的位置,王兄才是這甘州的主人,更何況王兄以後也不需要依仗他們,反而是百姓和土地,才是我大明的根基。”

朱桂說道。

他也不清楚這番話朱楧能聽進去幾分,不過就算是花錢養著對方,他也還不吝惜,這樣也能間接的改變甘州的情況,也算是為大明增加一點將來抵抗危機的能力了。

朱楧終於數完了鈔票,不多不少,又是五萬兩,這樣他修葺王府的錢也算是有著落了。

“朱桂啊,你說的對,所以本王打算把甘州城重新修葺一下,以後就住在這裏了。”

朱楧一臉認真的說道。

……

又過了三天,朝廷的聖旨竟然和大同商會的商隊一起到了。

甘州城舉城歡騰起來,這次的五隻商隊大半裝載的都是糧食,隨行的還有一千大同府衛軍。

雖然這幾萬石糧食無法完全解決甘州城目前的困境,但是後麵還會陸續有商隊前來。

而更讓人想不到的是,遠道而來的大同商隊的糧食的價格竟然非常的低,以至於普通百姓都可以承擔得起。

這再次讓城中的世家豪族都看傻了眼,明明可以大賺一筆,這位代王為什麽不那麽做呢?

難道他不喜歡錢?開玩笑,會有人不喜歡錢嗎?

就在這些世家豪族準備動手屯糧的時候,又驚訝的發現,這大同商會竟然實行了配給製。

也就是隻有向甘州城府衙登記的當地人才能購買糧食,而且每天都有限額。

於是,災民紛紛在甘州府衙登記入冊。

有了糧食,修葺官路也終於開始了。

朱桂也沒有忘了派遣一批人修葺甘州城的城牆以城中的肅王府,這讓不用出一分錢的朱楧非常的滿意。

而聖旨也同意了朱桂和蒙古人貿易的請求,隻不過有諸多限製,比如隻能提供基本的糧食,不能讓蒙古人沒有後顧之憂,同時鹽和鐵也是禁售的。

這些朱桂也都想到了,於是當即派人通知了蒙古人,並派去了一支商隊,送去糧食的同時,把大批的蒙古牛羊都拉了回來。

後續又陸續有大同商會的商隊趕到,甘州城和城外的蒙古人都穩定了下來。

蒙古人遵守約定,逐步退出了之前占領的數座邊城。

這讓肅王朱楧喜出望外,對朱桂的決策更不疑有他。

而朱桂也趁機提議把其中一座邊城向蒙古人開放外城。

這座城市專門用來和蒙古人進行貿易,同時也允許蒙古人定居在外城。

朱楧思考再三還是同意了下來。

畢竟隻要能穩定了蒙古人,甘州以後就不用再維持龐大的邊軍了,這樣他也不用再支付高昂的軍餉了。

藩王是需要自己支付邊軍的軍餉的,雖然明朝實行的是軍屯製,但軍備物資以及軍餉還是要要由藩王提供的。

朱楧由此甚至有些羨慕隻有一千‘雲州軍’的朱桂。

這次和蒙古人的戰爭也就告一段落了,不過後麵的事態發展還要看朱桂能否長期提供給他們足夠的糧食了。

這對朱桂來說並不是什麽困難的問題,和誰做生意不是做呢?而起蒙古人的牛羊甚至是戰馬在大明內地可都是搶手貨,其中的利益隻會驅動更多的商會和商人來到邊關做生意,大同商會也可以趁機擴大影響力。

與此同時,這次的聖旨上還說明了另外一件事,那就是讓肅王朱楧以及代王朱桂回南京祝壽。

雖然聖旨上說的是向皇上祝壽,但因為太子朱標的壽辰隻比朱元璋早十天,而且以他在諸王之間的威望,相信大部分在外的藩王都會提前趕回南京。

朱桂也是這麽想的。

現在距離朱標的生日已經不足十天了,現在趕去南京雖然還來得及,但是禮物恐怕就來不及了。

但這對朱桂來說隻是小事一樁,於是他帶著徐妙清連日趕往南京。

而徐膺緒則帶著剩餘的大同府駐軍以及雲州軍和戰死的戰士遺骨返回了大同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