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大明律法,藩王除了特殊情況外,都不能離開自己的封地。
也就是說,朱桂就算是有朝廷命令派兵援助肅王朱楧,他自己也是不能同行的。
可是朱桂雖然對徐膺緒的帶兵能力非常肯定,但他還是想體驗一把親自帶兵打仗。
這件事可把他愁壞了。
可是他又不敢明目張膽的違反這個規定。
這可和鹽稅不同,一旦被發現,他有可能被以‘造反’的名義,是可能直接被其他藩王就地處決的。
所以朱桂正在權衡是否要冒險。
當天中午,他和徐妙清正心思各異的在吃飯。
“對了。”
“朱桂。”
兩人突然同時發聲。
“你有什麽事?”
“你先說吧。”
兩人再次同時說道,接著兩人就笑了起來。
兩人之間似乎養成了一絲默契。
朱桂朝對方點了點頭,徐妙清把筷子放下,眼睛開始到處亂掃起來。
看到她這幅樣子,朱桂心中就有了計較。
“你又無聊了是嗎?”
徐妙清看向朱桂,連忙點頭。
“那你又想去什麽地方?”
朱桂歎了一口氣說道,好在徐妙清經過劫匪那件事後,再想出去的時候都會告訴他。
“我想、我想去前線看看……”
徐妙清小聲說道。
“前線?”
朱桂眉頭緊皺,沉聲問道。
徐妙清正想要解釋,朱桂突然說道:“竟然和我的想法一樣。”
“啊?”這次輪到徐妙清傻眼了。
朱桂看了一眼左右,馬上把王管家及其他下人和親兵都趕了出去。
“其實呢,本王想去看看這次的戰爭情況怎麽樣了。”
朱桂軟聲說道。
“不行,絕對不行,我自己一個人已經要足夠小心了,要是再加上你,不被發現才怪呢。”
徐妙清連忙擺手再搖頭道。
而她拒絕的理由竟然隻是擔心被發現。
朱桂一聽,馬上說道:“大同府的事情已經逐漸步入正軌,剩下的就是修路以及和蒙古人交易的事情了,其實本王在不在這裏都一樣。”
徐妙清拉下臉說道:“你是這麽覺得的?可你不要忘了你的身份,你是藩王,如果被其他人發現,那可就是等同謀逆的大罪,你不想活了?”
“而且和蒙古人的交易沒有你也不行啊,我哥肯定要去率軍參戰的,到時候你讓誰來和蒙古人交易?你不怕他們知道你和蒙古人交易鹽和鐵的事嗎?”
徐妙清掰著手指說道。
“本王當人知道,大不了在下次交易之前回來就可以了。”
朱桂苦著臉說道。
“那也不行,除非你能得到皇上的聖旨,讓你去戰場,否則絕對不可以。”
徐妙清斬釘截鐵的說道。
她在大是大非的事情上還是分得清的,絕對不能讓朱桂胡鬧。
“聖旨?別開挖笑了,皇上怎麽可能讓本王去戰場?除非……”
朱桂說道最後,突然沉吟起來。
“除非什麽?根本就沒有這種可能。”徐妙清沒有注意到朱桂的神色異常。
“除非這場戰爭缺了本王的火器不行,那麽本王自然就有理由監軍了。”
朱桂一拍雙手,有些激動的說道。
“火器?可是皇上不是一直對你研究火器的事不讚成嗎?”
徐妙清歪頭想了一下,朱桂說的那種可能性似乎還是微乎其微。
“本來確實是這樣,不過現在要是有燕王替本王說話的話,那就不一樣了,對,就是這樣。”
朱桂想通了什麽,馬上去了書房寫了三封書信及一封奏折,然後讓府兵騎上快馬以最快的速度把它們送了出去。
這三封信分別是給太子、燕王以及徐國公的。
給燕王的信很簡單,就是說明這場戰爭的嚴重性,然後讓他上奏幫自己說兩句話。
至於太子和徐國公也是一個意思,不過朱桂言明他已經得到了燕王的推薦,而且隻是去戰場上試驗一下自己的火器。
信和奏折都已經上路了,剩下的就隻能是等待了。
三天過後,徐膺緒已經整頓好了部隊和輜重,前來代王府向朱桂請辭。
朱桂欲言又止,但最後隻能點頭。
他本來還想讓徐膺緒再等兩天,然後等聖旨下來和他一起同行。
可是當初是他說的兵貴神速,這樣才能收集到足夠的情報,占據先機。
現在他隻能親自把徐膺緒和三千騎兵送出了大同府。
又過了四天,朱桂終於等到了聖旨,朱元璋允許他以‘監軍’的身份前往戰場,不過他必須繳納十萬兩的軍餉。
這點錢對於朱桂來說倒是不算什麽,隻不過這也看出朱元璋對他的態度。
明明他是去支援前線的,結果還要花錢‘買’官,這讓朱桂有些無語。
和聖旨而來還有的太子和徐國公的兩封信。
上麵介紹了這場戰爭的情況。
整個西北的蒙古人忽然集結在了一起,開始大舉進攻肅王朱楧的封地。
朱楧打了幾場敗仗,連邊關都被攻占了,最後隻能遷往甘州(今甘肅),而且已經缺兵少糧,朝廷已經派去了五萬大軍,勢要贏得此戰。
朱桂這才明白為什麽朱元璋會讓他出錢。
原來朱元璋本來就沒有指望他,因為大同府的情況本來就比不上肅王朱楧封地的實力。
隻不過蒙古人一旦突破甘州,大同府屆時也會受到牽連。
所以這才會同意朱桂的請求。
但不管怎麽說,能參加這場戰爭還是讓朱桂非常興奮的。
可是衛所駐軍他不能再調動了,不然大同府的安全就不能保障了。
最後他隻能帶著一百府兵上路了。
而這次他還帶上了徐妙清。
因為他知道,就算他不同意,對方也會混進隊伍裏。
與其在他不知道的情況下讓她承受各種危險,還不如直接把她帶在身邊。
這讓徐妙清非常高興。
朱桂把隊伍分成了兩部分,他和徐妙清以及一百府兵騎馬先行,而後麵還有五百民兵隊伍押著輜重在後方。
在聖旨下達的第三天,朱桂就已經上路了。
他生怕這場戰爭在他還沒到就會結束。
不過他也沒忘了大同府的事情,這一切都處理好以後,一百騎兵終於離開了大同府,一路向著西北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