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哥,本王知道你的想法,但這次本王隻能說抱歉了,因為父皇對這東西的態度非常明確,本王以後都不能再研究這東西了,要是你這裏再出了什麽事,本王可就沒有那麽好的運氣了。”
朱桂一番無奈兼自嘲的解釋讓朱棣的臉上浮現出失望的神色。
“那真是太可惜了,有這等厲害火器,足可以把蒙古人趕出草原,成就我大明有實力來最大的疆域。”
朱棣惋惜的說道。
朱桂這才想起來眼前這位後世的永樂大帝,不僅開創了明朝天子守國門的先河,更是戎馬一生,和蒙古人多次作戰,極大了擴充了明朝的版圖,甚至最後都是死在了征途上。
從某種角度來說,眼前這兩人的想法都是有些相似的,朱棣隻是缺少對於整個世界的認識而已。
朱桂想到這一點,心中再次肯定了他的想法。
“四哥,對於允炆成為太子這件事,你是怎麽看的?”
朱桂突然轉移了話題。
朱棣有些意外的看向朱桂道:“看法?什麽看法?那是父皇親自下的詔書頒布的聖旨,誰能有什麽看法?”
雖然朱棣嘴上這麽說,但是臉上卻閃現過一絲陰沉之色。
畢竟他本來是最有希望接任太子之位的,沒想到最後竟然有一位年僅十二歲的少年搶走了本該屬於他的位置。
而且他還不能把這一點表露出來。
朱桂聞言,沉默片刻,繼續說道:“四哥,本王想要去見見太子,你能幫幫我嗎?”
“見太子啊,這件事你向父皇說明情況不就可以了嗎?”
朱棣楞了一下,對朱桂再次轉變話題的做法有些困惑。
“你知道父皇對我的態度,就算是申請了,恐怕也很難通過,四哥,你要是幫本王這次的話,這個可以給你。”
朱桂拿過一個木盒,裏麵裝著一把手槍。
朱棣微微打開盒子看了一眼,立馬又扣上了,臉上浮現出欣喜之色。
“好吧,雖然有些困難,但誰叫四哥欣賞你呢?這樣吧,你現在這裏待上片刻,本王現在處理此事,晚些時候應該就有消息。”
朱棣說完,拿起盒子就向外走去,生怕朱桂後後悔一樣。
“你給了燕王什麽?他怎麽突然就同意了?”徐妙清拉著朱桂疑惑的問道。
“一件他非常感興趣的東西而已。對了,一會你就不要和本王一起去了,你去徐府等吧,今晚本王可能不回來了。”
朱桂想了一下說道。
“你要在東宮過夜嗎?太子的情況,不太好吧。”徐妙清這次罕見的沒有反對,反而有些擔憂的問道。
“放心吧,本王有分寸,對了,本王最近找到一種小玩具,趁現在有些時間,本王傳與你,以後無聊的時候就可以消磨時間了。”
朱桂變戲法一樣拿出一副圍棋。
“什麽嘛,不就是圍棋嘛,我也會啊。”徐妙清無奈道。
“雖然是圍棋,但卻不是同樣的玩法,並不需要圍棋對局那麽久的時間,這種叫做‘五子棋’,看著,就像是這樣,隻要同一色棋子連成五子就算是贏了。”
朱桂解釋道。
“隻要連成五子就可以嗎?這麽簡單?”
徐妙清聽到朱桂的話,有些懷疑的問道。
“聽起來簡單,但和圍棋一樣也充滿了博弈的智慧,試試吧。”
朱桂笑著說道。
於是在朱棣趕回來之前,兩人在屋內已經對弈了幾十局。
從最開始朱桂還能占些便宜,可是等到了十局之後,徐妙清已經能偶爾取得勝利了。
到最後,連續十局朱桂都無法獲勝了。
這不由得讓朱桂懷疑徐妙清是不是個天才了。
這要是在後世,兩個人在學業上取得的成就恐怕也是天壤之別。
幾乎朱桂教給徐妙清的很多事情,除了做飯以外,她都能很快的上手,而且做的要比他這個師父還要好。
朱棣回來算是給朱桂找了一個結束棋局的借口。
“代王,這是進宮的名帖,不過隻限於都出入宮門和東宮,你千萬別鬧出亂子來,不然到時候我們都無法收場。”
朱棣囑咐道。
朱桂接過名帖,然後點了點頭道:“四哥,你把本王當成什麽人了?就算本王再混蛋,也不敢再皇宮內亂來啊,皇上的脾氣,當屬我們最了解了。”
朱棣對於朱桂的話不置可否,然後道:“不管怎樣,本王明天一早就會離開了,沒有特殊的機會,恐怕隻能明年這個時候才能再相見了,保重吧。”
朱棣走過來拍了拍朱桂的肩膀,臉上有不舍的笑容。
朱桂點了點頭,心中也有些不是滋味。
不過這就是作為藩王的代價啊,看起來風光無限,但是卻也要犧牲一些普通人視為尋常之物的東西。
兩人又寒暄了一陣之後,朱桂便和徐妙清離開了燕王府。
他先送徐妙清去了徐府,他自己並未進門,而是向著皇宮而去,同時也派人回代王府看看那邊的情況。
等朱桂的馬車來到皇宮門口,派出去的人也來趕到了這裏。
對方匯報了那邊的情況。
大同商隊的負責人已經和那些小商家談妥,願意以高出他們進貨價一成的價格收購他們的貨物,而且示意精鹽作為兌換物。
雖然最近因為大同商會的商鋪賣商品附贈精鹽的做法讓南京城的很多鹽店一度滯銷。
可精鹽還是這個年代的硬通貨,更不要說代王府的精鹽甚至要比官鹽的品質還要好,價格也低了三分之一(大同府是低了一半)。
朱桂對此沒有任何意外,在沒有了任何後顧之憂之後,他便孤身一人進入了皇宮。
有了名帖,再加上代王這個身份,他很快就被人護送至了東宮。
東宮那邊顯然也做好了準備。
隻不過這裏的情況讓朱桂也有些意外,還沒進入宮殿內部,他就已經聞到了濃重的中藥味。
裏麵的情況看起來非常的糟糕,禦醫和太監亂作一團。
而在太子的寢宮內卻是詭異的非常安靜,隻有一個少年的身影跪在窗前,正是皇長孫朱允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