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怎麽了?”在2019年某次廣東省貴州商會(聯盟)的活動中,我做了題為《貴州是塊豆豉粑》的報告。一說到“豆豉粑”,台下近五百名貴州籍的老板都露出了會心的笑容。這塊不起眼的豆豉粑,就是打開貴州的一把鑰匙。

很多人都不知道豆豉粑是何物,但幾乎無人不知“老幹媽”的大名。現在的“老幹媽”,不光是貴州IP,甚至成了中國IP。

不走出國門,就不知道“老幹媽”究竟有多大的海外影響力。在美國,超市裏的“老幹媽”價格奇高,還極受歡迎。在歐洲,同樣如此。甚至在迪拜的高檔西餐廳裏,居然也有“老幹媽”拌牛排這種吃法。真可謂是一罐辣椒走天涯。

雖然“老幹媽”風行世界,但其實貴州本地人吃得並不多。幾乎所有的貴州阿婆,無論是在田間地頭,還是在苗鄉侗寨,都炒得一手好辣椒,風味絲毫不遜色於“老幹媽”。隻有在外打拚、走州逛縣的貴州人,才會不得已用“老幹媽”湊合。我對此深有感觸。

1978年是中國恢複高考製度的第二年,我負笈北上,從貴州坐上了晃晃悠悠的綠皮火車,來到上千公裏外的蘭州,幾個穿著羊皮大襖的老鄉用卡車把我從火車站拉到了蘭州大學。

本以為西北戈壁灘已經夠落後了,沒想到在同學們心目中,我幹脆就是從原始地區來的。同學們關切地問我:“你是苗族嗎?”“你是仡佬族嗎?”“你們是不是要騎馬去上學?”“你們是不是還刀耕火種?”就差問我長不長尾巴了。還有人誇讚我身材高大,不像貴州人,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班上的五十七個同學分別來自全國各地。我們一個宿舍的八個同學,就分別來自八個省區市。臥榻閑聊,各地風物令人大開眼界,而率先征服所有人的,就是貴州油辣椒。

那時,家裏常給我寄一些自家做的油辣椒。剛見到辣椒後,大家懼而遠之。俄爾稍嚐之後,無論天南還是地北之人,都蜂擁而上:“辣椒還有這麽好吃的!”……不顧吃相,風卷殘雲。以至於後來,我家辣椒一寄來就成了被“偷竊”的對象,迅速被一搶而光。

在去年的同學會上,三四十年沒見的同學見麵後,什麽榮華富貴、官大官小都是過眼煙雲,一張口就是:“王誌綱啊,當年你家的辣椒太好吃了,我們每次都結伴來偷個精光,沒想到辣椒能這麽好吃!”同學們的記憶如此深刻,貴州油辣椒的魅力可見一斑。

早在“老幹媽”火遍世界的幾十年前,我就深知貴州油辣椒的潛力,以至於我下海後,第一單策劃就是帶了一位香港老板到貴州,希望他來投資開發油辣椒。由於種種原因,這個構想沒能實現。好在東方不亮西方亮,“老幹媽”還是做起來了,成為世界各地飲食男女的寵兒。

貴州油辣椒風行世界!號稱“辣椒之鄉”的四川、湖南,為什麽打不過一個小小的“老幹媽”?人們隻看到了辣椒,卻沒看到辣椒背後的奧秘:湖南的辣是幹辣,四川的辣是麻辣,貴州的辣是香辣,香就香在這神奇的豆豉粑上。

作為東亞地區廣泛存在的作物,黃豆有很多種做法。最簡單的是豆瓣:把黃豆用水泡漲,再將其煮爛,瀝去水分,放在木板上攤涼,然後拌入麵粉後發酵。

日本在豆瓣的基礎上做出了納豆。日本人現在幾乎頓頓早飯吃納豆,納豆成了一個巨大的產業。

納豆再升級就是大醬湯,韓國人把大醬湯做到了極致。大醬的主要原料也是黃豆。在曆代朝鮮半島的王朝中,大醬都屬於國食,朝鮮族的姑娘們也都以大醬做得好為榮。

黃豆的1.0版本——豆瓣、2.0版本——納豆、3.0版本——大醬湯都有了,4.0版本是什麽呢?其實中國早在三五百年前就有了,那就是豆豉。豆豉分為幹豆豉、水豆豉,幹豆豉黝黑發亮、醬香濃鬱;水豆豉則更加濕潤,發酵程度比之於幹豆豉不夠充分,製作也更加簡單,通常用作小菜比較多。

貴州人在豆豉的基礎上,發明了5.0版本——豆豉粑。

我曾經開過一個玩笑:貴州人是天生的貴族,他們的生活方式、產品工藝和西方貴族非常契合。

第一,茅台就是典型的例子,原料和釀造工藝缺一不可。製取高粱出酒曲,土曲後發酵再烤酒,然後烘焙再發酵。在釀酒過程中,基酒、老酒和調味酒都是從原始狀態裏麵提煉出來的,不加任何添加劑。正宗的茅台一定要釀造三年,這也是茅台能夠登頂中國的重要原因。

第二是曬醋。在茅台的老家赤水河畔,有一種醋叫“曬醋”,靠自然發酵,在太陽底下曬製而成。我有一年專門去了意大利的托斯卡納,住在香奈兒夫人曾居住過的莊園裏,考察當地的火腿和奶酪,看了號稱古羅馬時代延續下的曬醋廠。當地曬醋廠的工藝跟貴州赤水河畔完全一樣,一小瓶曬三年的醋就開出五百歐元的高價。

第三就是豆豉粑了。小時候我姑媽會做這個。她把土黃豆買回來蒸熟,加上曲子,一般要蒸一晚上,第二天一早去山上找來豆豉葉,用豆豉葉將蒸熟的黃豆包裹在容器裏發酵。有白絲絲後,將黑色豆豉舀出來,烤幹成豆豉顆粒,舀裝在壇子裏像打糍粑一樣弄成團,用菜刀拍成方狀,再用苞穀(指玉米)葉包起來,在太陽下晾曬十天。最後放在壇子裏貯存發酵,豆豉粑就成了。到吃的時候打開壇子,起碼方圓一華裏都能聞到那股穿透力極強的味道。

豆豉粑吃法很多。我們一般是把辣椒和大蒜洗幹淨,然後一起放進擂缽裏麵擂,擂成泥之後放進熱油裏炸炒;接著把豆豉粑拿一塊出來橫切成塊,放在鍋中慢煎至兩麵焦黃,再撒入蒜苗和味精顛勻了起鍋,就會有一股香味出來;最後,再放進油裏和肉丁爆炒,奇香無比。我家的油辣椒就是這麽做出來的,所以當年才會被同學瘋搶。

不要小看這一塊不起眼的豆豉粑,貴州的精氣神都在裏麵:咫尺神秘、稀奇古怪。雖然用料是最常見的黃豆,但通過純粹、天然、有機的發酵過程,最終的成品彌漫著一股神秘之氣,難以用言語形容。乍一看上去貌不驚人,又臭又硬,但其實氣韻深藏,隻有烈火烹油之後,其深藏的香氣才會顯露出來。

“咫尺神秘、稀奇古怪。”我在十年前就和時任貴州省委書記說過,貴州的魂也正是這八個字。

為什麽說“咫尺神秘”?這是因為,貴州的地理環境,雖然和長三角、珠三角這些繁華地域隔得很近,但在古代,山嶺交錯,交通閉塞,貴州得以最大限度地保持了神秘。在工業化時代,由於貴州發展的滯後,又讓它在文化同化的大潮中保持了獨特性。到了交通大改善的今天,貴州離發達地區不過咫尺之遙。從廣東到貴州,飛機一小時、火車三小時就到了。但是一提起貴州,很多人還是懵懵懂懂。正是這種不明不白,反而充滿了神奇感。

為什麽說“稀奇古怪”?沒見過的山川地貌就是“稀”,說不清的風物習俗就是“奇”,悠遠神秘的民族風情就是“古”,沒吃過的美食就是“怪”。稀奇古怪,是貴州最突出的生產力。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荔波的瑤族,一般人認為他們野蠻凶悍,避之不及,但在我看來,這種尚武精神價值連城。北上廣的遊客們跟著瑤族小夥去打獵,一起帶著鑽山犬,背著弓箭,三條獵犬咬著一隻野豬,腸子都流了一地還不鬆口,這是城裏長大的人絕對沒見過的景色。打獵回來,就是狂歡節,在瑤家買米酒,圍著篝火烤野豬、野兔,這種體驗隻可能在荔波這個最後的狩獵部落中再現。

落後的生產力、失落的傳承、遠逝的文明……諸如此類咫尺神秘、稀奇古怪的風土人情,是貴州最大的富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