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槿園()

卻說語詩成功的處理了李嬤嬤的挑釁,贏得了所有人的驚歎!

她的貼身丫鬟紫英說李嬤嬤就是該好好收拾一下,語詩卻說:“不管是誰,活在世上都不易,何必為難別人呢?”

這時,管理服飾的丫鬟瑞珠問道:“娘娘,那鳳簪找不見了,中秋節您進宮帶什麽?”

語詩道:“好好找找,一定是壓在哪裏了,怎麽會不見了?再說,中秋還有幾天呢,不要著急!”

再說晉王,從初九這天開始,他就沒再也沒有踏進過“蘭蕙堂”,雖然才幾天,語詩已經開始習慣這種生活了。手下人向晉王稟報說“王妃每每讀書到深夜”,晉王也是不能理解,像她那種女人,真的能過這種孤單的日子嗎?

因為王府裏主事的是蕭含月,所以,語詩平日裏非常悠閑,甚至是無事可做,正好讓她可以有很多時間來讀書。讀書累了,她就到花園裏散散步。

王府花園名為“槿園”,是晉王用妻子霍槿鬱的名字命名的,語詩早就聽說“槿園”相當美,就在紫英等人的陪同下來到這裏。穿過“蘭蕙堂”的東門,就是一條長長的道,將王府的西麵和中院分開。路的盡頭,便是一座二層的樓,名為“泰和樓”,取“安泰詳和”之意。此樓將王府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麵為府邸,北麵為“槿園”。這座樓又分東西兩座,中間是通往後園的門。

穿過“泰和樓”,便是“槿園”的正門,是一座漢白玉的石拱門,坐落在王府中軸線上,門額上書“靜含太古”和“秀挹千秋”。進了門,正對的是一座石頭假山,石上用紅字寫著“曲徑通幽”四個字。上有一亭,名為“嘉樂亭”。繞過假山,豁然開朗,竟有一個大湖,湖裏種著荷花,現在已經結蓮子了。跨過小橋,就來到湖上的一座大屋,匾額上用正楷書寫三個大字“沁芳閣”,屋內隻有桌椅,四個牆角各有一木架,上麵擺放著蘭花。出了“沁芳閣”北門,正是一座平台,原來“沁芳閣”就是這樣立於水上。平台也很寬闊,紫英告訴她,王爺常常來這裏賞花。與“沁芳閣”隔湖相望的是兩座假山,西麵山上為“聽雪亭”,周圍種著許多梅樹。據說冬日梅花盛開之時,雪花壓著梅花,梅花托著雪花,美不勝收!東麵假山上是“待霜亭”,皆與冬日相關。

“沁芳閣”西南麵種著幾株玉蘭樹,包圍著的是“倚玉軒”,匾額上用隸書寫著“靜觀自得”。“倚玉軒”西麵乃一座船舫,名為“不係舟”,據說皇上曾坐此船遊覽花園,留下了這幾個字。過了“倚玉軒”西北麵的石橋,就來到了一座八角亭——“八麵荷香亭”。麵朝著“沁芳閣”站在亭中,東麵為“聽雪亭”,而西麵是一條長長的河堤,名為“聞鶯岸”。“聞鶯岸”仿西湖蘇堤而建,堤上間隔種著柳樹和梨樹,是中園和西園的分界,此堤被一座拱橋分為南北兩段,橋上刻著“別君橋”;南麵為“沁芳閣”和“倚玉軒”,北麵隔湖為“妙香榭”。“妙香榭”為一座二層木樓,依山而建,立於湖上,為一蓮花形平頂式方亭,北麵岸邊為一片樹林,分別種著桃樹、李樹和丁香樹,春日來臨時,粉『色』、白『色』和紫『色』的花朵競相開放。

語詩坐在“待霜亭”向東麵望去,斜對著一座兩層的木樓,雖是兩層,卻要高出許多,立在湖上,麵朝著“沁芳閣”。“娘娘,那就是大戲樓!王爺常請人來唱戲的,霍娘娘有時候還自己裝扮起來唱呢!”紫英說道,語詩點點頭。

“您再看那邊,戲樓前麵那裏的小亭子,就是‘繡春亭’,‘繡春亭’再往東南是‘海棠聽雨’,您看那裏不是種了很多海棠樹嗎?還有幾株芭蕉,所以才叫這個名字!那裏有兩處屋子的,原來是分開的,北麵的叫‘海棠軒’,南麵那個叫‘聽雨齋’,前年王爺才改了叫現在的名字!”語詩順著紫英手指的方向看去。

“‘繡春亭’往東過去就是東園了,那垂手門過去就是‘明道館’。”紫英轉過身,正對著東麵,“娘娘,那邊是‘杏花山村’,開出了一塊園子,種些蔬菜瓜果之類的。山村北麵的是‘梧竹居’。南麵的是‘紅香榭’,那就是府裏專門養花的地方。‘紅香榭’南麵那邊的是馬廄。”

她又轉身對著正北方:“您看這裏,石山上的亭子是‘邀月亭’。再往後麵那座山,聽說那山和‘聞鶯岸’是這湖裏的土堆成的。山上的那是‘蝠居’,那一大片房子都是,因為形狀像蝙蝠展翅,才用的這個名字,那屋子一整天都能照到太陽,王爺常在那裏會客。”

她又問:“娘娘,您要不要坐船去西園看看?”語詩便下山,路過“八麵荷香亭”和“倚玉軒”,跨過“花漵”,左手麵是“了然亭”,右麵便停著“不係舟”。船娘撐起船,語詩坐在船中。船沿著湖的南岸向西而去,紫英給她介紹著:南岸上掩於一片竹林中的是“幽竹別院”,院子西南麵、“聞鶯岸”南端的是“兩依亭”,因為這座亭子實際上是由兩個半個的亭子組成的,四個角卻有兩個頂。船慢慢向西,穿過了“別君橋”,語詩問:“為何叫‘別君橋’?是因為種著柳樹和梨樹的緣故嗎?不過,既然有‘留’有‘離’,就不應該叫‘別君橋’了,這個名字隻體現了一層意思而已!”紫英道:“聽娘娘這麽一說,好像的確是有些不恰當!”

過了“別君橋”就是西園了,“這西園才是正園呢!”紫英說道,語詩點點頭,與田園式的東園相比,的確如此。就是中園,和西園一比就顯得太擁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