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八十章 靈山

孫悟空隻能夠上天搬救兵,來到天上從太白金星口中得到了應對的辦法,“那是三個犀牛之精。他因有天文之象,累年修悟成真,亦能飛雲步霧。其怪極愛幹淨,常嫌自己影身,每欲下水洗浴。他的名色也多:有兕犀,有雄犀,有牯犀,有斑犀,又有胡冒犀、墮羅犀、通天花文犀,都是一孔三毛二角,行於江海之中,能開水道。似那辟寒、辟暑、辟塵都是角有貴氣,故以此為名而稱大王也。若要拿他,隻是四木禽星見麵就伏。”

四木禽星就是二十八星宿中的角木蛟、鬥木獬、奎木狼、井木犴四位星君,他們天生克製牛妖牛精,尤其是井木軒,他能夠上山吃虎,下海擒犀,正好是三個犀牛精的克星。

不過這三個犀牛精可都是千年修行的妖怪,一個井木軒還是有點不足,所以需要四位星君一起前往。

四位星君下界幫助孫悟空,那麽曾經把孫悟空都給打跑的三個犀牛精嚇得身體發軟,競相逃命,而那些小妖們,也都是身體一軟,就獻出了原形,都是一些山牛精、水牛精、黃牛精,還真是一個牛窩,來這裏殺牛賣肉肯定不錯。

最後三個犀牛精都被擒殺,一頭被龍宮的人給帶回去吃了,另外兩頭都被豬八戒一刀給劈死,然後把犀牛精頭上的六個牛角都給弄下來,四個交給四位星君帶上天庭交差,剩下的兩個,一個交給金平府的官員,當作憑證,最後一個準備帶到西天獻給佛祖。

接下來的路程就距離靈山越來越近了,前路的妖怪也沒有什麽凶狠的了,因為這裏已經快到靈山腳下,如果在這裏有妖怪吃人為惡,那可就是打佛門的臉了。

在天竺的都城,他們也遇到了最後一個妖怪,那就是玉兔精,她本來是廣寒宮中搗藥的玉兔,可惜思凡下界,把天竺的公主給攝走,自己變成了公主的模樣,準備招駙馬,其實目的就是唐三藏的元陽。

不過被孫悟空識破,就要被打死的時候,嫦娥從天而落,請孫悟空手下留情,然後把玉兔收走,真正的公主也回到了天竺。

過了天竺的都城,又辦了一件強盜殺人的案子之後,唐三藏師徒終於來到了靈山腳下,這裏玉真觀的金頂大仙可是在這裏等候唐三藏多時了,本來說是兩三年就會到,可是這已經過去了十多年,這一路上的艱難險阻,沒有大毅力大恒心,恐怕是堅持不下來的。

玉真觀就是給唐三藏最後做準備的地方,唐三藏要在這裏沐浴更衣,功滿行完宜沐浴,煉馴本性合天真。千辛萬苦今方息,九戒三皈始自新。魔盡果然登佛地,災消故得見沙門。洗塵滌垢全無染,反本還原不壞身。

離開了玉真觀,前麵就是淩雲渡,這裏隻有一根獨木橋,就在唐三藏覺得是不是走錯了路的時候,下麵有人乘船出來,這正是接引佛祖,又稱為南無寶幢光王佛,孫陽覺得他恐怕就是接引聖人的分身,菩提祖師是準提聖人的分身,沒有理由接引聖人不留一個分身在洪荒大陸上行走。

這淩雲渡乃是凡俗世界和佛國世界的分界線,要不然常人怎麽會沒有辦法來到靈山,就是這淩雲渡相隔,除非你有大氣運,大毅力,從上麵的獨木橋上走過,你就能夠脫去凡身,成就佛身。

接引佛祖的船也不是一般的小船,“我這船鴻蒙初判有聲名,幸我撐來不變更。有浪有風還自穩,無終無始樂升平。六塵不染能歸一,萬劫安然自在行。無底船兒難過海,今來古往渡群生。”

唐三藏上船之時站立不穩跌入水中,被接引佛祖給拽上船來,而唐三藏的凡俗之身已經留在了水中,脫卻胎胞骨肉身,相親相愛是元神。今朝行滿方成佛,洗淨當年六六塵。此誠所謂廣大智慧,登彼岸無極之法。

過了淩雲渡,就踏上佛國靈山了,沒走多遠,就看到了大雷音寺,頂摩霄漢中,根接須彌脈。巧峰排列,怪石參差。懸崖下瑤草琪花,曲徑旁紫芝香蕙。仙猿摘果入桃林,卻似火燒金;白鶴犧鬆立枝頭,渾如煙捧玉。彩鳳雙雙,青鸞對對。彩鳳雙雙,向日一鳴天下瑞;青鸞對對,迎風耀舞世間稀。又見那黃森森金瓦迭鴛鴦,明幌幌花磚鋪瑪瑙。東一行,西一行,盡都是蕊宮珠闕;南一帶,北一帶,看不了寶閣珍樓。天王殿上放霞光,護法堂前噴紫焰。浮屠塔顯,優缽花香、正是地勝疑天別,雲閑覺晝長。紅塵不到諸緣盡,萬劫無虧大法堂。師徒們逍逍遙遙,走上靈山之巔,又見青鬆林下列優婆,翠柏叢中排善士。

看到心目中的聖地,唐三藏都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了,一路上對那些優婆塞、優婆夷、比丘僧、比丘尼紛紛失禮,這可是嚇壞了那些人,唐三藏是何許人也,他們可都是清楚,前世是如來佛祖的弟子金蟬子,今生也是要封佛之人,自己實在是擔不起唐三藏的禮。

來到山門外,門口的四大金剛確認了唐三藏的身份之後,就向內稟報,如來佛祖就召集八菩薩、四金剛、五百阿羅、三千揭諦、十一大曜、十八伽藍一起來到大殿迎接唐三藏。

在大雄寶殿之上,唐三藏、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向如來佛祖見禮,並且請求佛祖賜下真經,自己也好早日回國,自己可是已經耽誤了不少年,簡直是歸心似箭了。

“你那東土乃南贍部洲,隻因天高地厚,物廣人稠,多貪多殺,多瀅多誑,多欺多詐;不遵佛教,不向善緣,不敬三光,不重五穀;不忠不孝,不義不仁,瞞心昧己,大鬥小秤,害命殺牲。…………”

如來佛祖巴拉巴拉的說了一堆,也就是告訴唐三藏為什麽要傳經,要傳什麽真經,然後就讓阿儺迦葉兩位尊者去傳授給唐三藏真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