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靈堂

大道清冷,陰風掃地。

眼看初冬將至,宣市東城區的街上是早已沒了人影。

“肩有三昧火,鬼喊莫回頭。生死皆天命,自古難定留。” 我見天已擦黑,幹脆也是早早地關了鋪子。

現在是傍晚時分,晚七點的樣子我還要去趕個道場。所謂道場,也就是說是去做個法事。死者是西城區的,本家姓李。按理說今天陰氣偏重,本是不宜出道。但因為之前與之有所交集,所以也不好當麵拒絕。

將裝滿吃飯家夥兒的木箱放到副駕駛座上,我啟動了汽車,往目的地趕去。也不知是錯覺還是什麽,總感覺今天怪異得很。路上生出白霧不說,天也十分壓抑!

早聽說宣市西城區多郊外,但萬萬沒想到死者所在村子還是土路!我在村口熄了車,不敢怠慢,趕忙往裏疾走。

靈堂設在後村,而我從村口過去,就要經過幾條田坎小路,那樣的路窄而坑窪多,不好走!

“黑的是泥,亮的是水,都要跨過去!”我心裏默念著《道家雜談》中所描寫走泥路的秘訣,大踏步地加快了速度。隱隱,前方道路終於是出現了一絲光亮,有喪樂傳出。

靈堂外架是用藍色塑料墊搭建,正門口上方是白底黑字的‘奠’,左右倆側掛著一副挽聯,上書:“鶴駕已隨雲影杳,鵑聲猶帶月光寒"。

而在靈堂中央則擺著一張桌子,上麵放著死者遺像跟一些蠟燭元寶。而我去了,又讓人添了個四葷四素,以及一隻半生不熟的雞。

至於桌子下麵則是支起一口火盆,裏麵燒著疊疊黃色的糙紙。這種東西我們那叫做火紙,一碰火就會燃成棉絮狀的灰燼。這些火紙燒完就是陰間的錢,死者可以盡數帶走。所以一般來說這火是從來不會熄滅的,多多益善。

按照禮數,我放下手中的箱子後,上香、燒紙、鞠躬,一氣嗬成。幾個老人家帶著小孩正跪在一邊兒抽泣,見我去了以後,當即是給了個紅包。

“老頭子倔脾氣,死了還這麽講究。”這時候,一個中年人起身,遞給了我一根煙。

我瞥了眼,這才曉得是此次主顧——李國宏,死者的長子。

我跟他隨意寒暄了幾句,才往桌子後麵的那口大號黑棺走去,隻見棺麵在蠟燭的照耀下顯得油蠟發亮。雖說我早已習慣了這種場合,但此時此刻麵對那口漆黑大棺材,心裏頭還是莫名有些瘮的慌。

“媽的,事情有些不對頭啊!”我心裏暗自嘀咕著,可又不知道究竟是哪裏出現了問題。

道士作法,有大道場與小道場之分。前者三天三夜,後者一天一夜。而李家的就是小道場,此時靈堂四周的牆壁早上已掛滿了十殿閻王和牛頭馬麵的畫像,前束一柱清香。畫像不撤,清香不滅。

我看著時間也差不多了,便趕忙呼起幾個八字過硬的男人進一步布置起靈堂來。首先棺材前頭的桌子上要依次再放上一根板凳和一把椅子!這是幹嘛呢,專供道教三清排位!

罷了,那棺材尾部的板凳也要撤掉,換上新砍的竹子!下麵再擺上一盞長明燈、一把斧頭,以及死者生前穿過的鞋子。

這三樣東西在我們江浙、安徽一帶都是有講究的,缺一不可!

首先是長明燈:按照中國習俗和迷信說法,人死之後要過奈何橋,那裏黑燈瞎火,怕死者看不見路,所以要在靈堂的棺材下麵點一盞燈照著,所以這燈又叫“過橋燈”。 一般是對應死者腳的位置,直到出殯前不能熄滅。否則那道路就會一片漆黑,死者找不到方向就會順著來時的氣味再回來。這對死者的家人是極其不好的。

其次斧頭:這東西,最早時候一般是在女性死者或年老者的靈堂最為多見。起的是自衛作用,以防止黃泉路上有小鬼作祟。後來,也成了“必需品”之一。

最後的鞋子,自然是走路用!畢竟,還是自己穿過的鞋子最為合腳舒適!

等這一切都準備就緒後,我才招呼那李國宏上前:“馬上就要要招魂了,那頭更飯給你爹吃了的吧!”

“吃了吃了,入殮不久就喂了的。”李國宏忙不迭地回答道:“楊師傅放心,這些規矩我還是曉得滴!”

“恩,吃了就好!到時候招起魂來也容易!”

這頭更飯由來已久,它是指某人過世,家人要為死者燒最後一頓上冥間時吃的鬼飯。要求死者的長子即稱孝子,頭戴孝帽,身穿孝衣,手拿盆或碗到不同姓氏的七戶人家去討“七姓米”回來燒。

燒頭更飯時,把討來的七姓米放入鍋中加少量清水,然後隻拗一個大草把,由孝子跪在灶門口點火燒飯,邊燒邊喊“什麽什麽親人,兒子為你燒頭更飯拉”,等到一個大草把燒完即成。

另外再煮一個雞蛋,把頭更飯和雞蛋一起盛到一個碗裏,然後,在死者入殮後放在死者棺材底下,待死者出殯前將此頭更飯倒入一個叫“行糧瓶”的東西中,然後和死者的棺材或骨灰盒一起埋入土中,以表示死者在陰間有飯吃。

這種風俗並不局限於我們江浙一帶,中國大部分地方似乎都有。

滴答一聲,七點整時。我瞅著手表 趕緊換上了道服,開始準備喪事道場的第一步驟——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