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明說是一直處於在戰爭之中,其實這個時代的戰爭並不像後世那般激烈。譬如西北方麵,真正發生的戰鬥不過數十場,平均下來每個月能有一場就算是高強度了。這是受到通訊、交通等技術的局限,完全不用擔心強度會過大。

即便日本各藩大名在大明的援助之下,已經算是很積極地備戰、開戰,但從最早進行毛利家工作以來,已經五年時間,真正的大合戰卻還沒有形成條件。不過明軍倒是以苦兀為跳板,占據了整個北海道,也算是為太平洋艦隊準備了一個不錯的分基地。

“現在百姓對於戰爭基本已經麻木了,而且也沒有明顯的厭惡情緒。”朱慈烺翻著各地的報紙,發現大明進入了良性的戰爭軌道,那就是前方在打仗,後方卻像是沒事一般。該過日子的過日子,該做買賣的做買賣,這樣既能開疆拓土,又能讓國內保持穩定。

從整個社會來說,因為前線在打仗,所以還有個固定的奮鬥目標,整體士氣如虹。

前線戰損一向被嚴格控製,而且新兵分配的時候很注重打亂籍貫,避免了一次大戰之後滿村滿鄉都是烈士。如此稀釋之後,即便陣亡通知書送到某個村子,也不會造成太大的負麵影響。

張友全背了半人高、等身寬的行軍背囊,從碼頭走了出來。他在門口輕車熟路地找到了馬車,買票上車,將行囊往兩腿之間一夾,省去了扔上車頂的麻煩。車夫本想過來發怒,但看到張友全背著的火銃,瞬間按捺住自己的火氣,擺出最客氣的口吻道:“兄弟,行李都得放車頂,這是規矩。”

張友全有些不好意思,挪了挪,隻好道:“那就從了你的規矩。”說罷一提行囊,彎腰除出了車廂,往車頂上一拋,就聽到重重一聲悶響。

車夫有些心疼自己的頂篷,卻忍住了沒說什麽,隻是嘟囔道:“對嘛,都守規矩大家都方便。”

張友全沒有理會,重又回到自己剛才的座位上,等了良久才等滿一車人。等人坐滿之後,這車夫才肯出發。張友全此番退役回來,第一個感受便是沿途的人家似乎更少了。許多記憶中的田畝也都放了荒,甚至種了樹。

“這些人都去哪裏了?”張友全喃喃自語。

“美洲、河套、安南、台灣……出去的人實在太多了。許多地方都是整村整村走的。”張友全身邊一個行商裝扮的男子十分自然地接口道。

“不是說國內海晏河清麽,為何這麽多人背井離鄉?”張友全問道。

“去美洲的人是奔著金子去的,去河套是因為那裏良田多,官府還給馬給羊給農具。”那行商笑道:“去安南、台灣、呂宋、三佛齊可以種甘蔗、橡膠,收益是留在山東種田的數倍,為啥不走?”

張友全表示了解,便不再說話了。